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的医途,从复读开始 > 第35章 归乡与初识白大褂

七月的热浪,裹挟着稻田里蒸腾的土腥气和柏油马路融化的焦糊味,一股脑地扑向刚刚走下长途汽车的陆宇。星城医科大学期末考试的硝烟仿佛还在昨日,那场硬仗耗费了他几乎所有的心神,但当最后一门《药理学》的试卷交上去的那一刻,紧绷的弦骤然松弛,随之而来的不是彻底的放纵,而是另一项任务——社会实践的悄然开始。

学校的要求很明确:利用暑假,前往一家医院进行为期不少于两周的见习,目的是“提前了解医院基本情况,感知医学人文环境”。对于很多城里同学来说,这或许意味着托关系进入省城的大医院,见识先进的设备和复杂的病例。但对陆宇而言,选择几乎是唯一的——回到他出生长大的林江县,回到县人民医院。那里,有他日夜牵挂的父母,也有他最熟悉、也最需要被了解的基层医疗现状。

县城汽车站比记忆中更加破旧和嘈杂。拉客的摩托车司机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高声吆喝,小贩的摊位上摆着廉价的水果和零食。陆宇拖着简单的行李,穿过熙攘的人群,深深吸了一口故乡的空气,那空气里混合着汗水、尘土和一种说不清的、属于小城的缓慢节奏。他先回了家。

“小宇回来啦!”母亲李娟系着围裙从厨房里小跑出来,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和些许局促。她比陆宇上次回来时更显瘦小,背微微佝偻着,那是长年累月弯腰工作留下的印记。眼角的皱纹像干涸土地上的裂痕,深刻而密集。

“妈。”陆宇放下行李,声音有些哽咽。他注意到母亲鬓角的白发又多了不少。

父亲陆大山正坐在那张吱呀作响的旧藤椅上看电视,听到动静,也缓缓转过头。他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像刀刻一般,脸色是一种不健康的暗红,那是严重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的痕迹。他的腰不好,站起来时动作有些迟缓,略显佝偻,那是腰肌劳损和岁月共同作用的结果。看到儿子,他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嘴角努力向上扯了扯,露出一个有些僵硬的笑容:“回来了?考完试了?”

“嗯,考完了。爸,你最近血压怎么样?药按时吃了吗?”陆宇几乎是下意识地问出了这个问题。成为医学生后,他对父母的健康状况更加敏感和焦虑。

“吃了吃了,好着呢。”陆大山挥挥手,习惯性地报喜不报忧,但陆宇看到他手边桌子上放着的水杯和几样熟悉的降压药药瓶,心里稍稍安定,又涌起一阵酸楚。他知道父亲还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里鼾声如雷,时有呼吸暂停,劝他去医院配呼吸机,他总是以“费钱”、“麻烦”推脱。

晚饭是母亲做的家常菜,简单却充满家的味道。饭桌上,陆宇说了自己四级通过的好消息,也提到了要去县医院见习的事情。

“去县医院好啊!”李娟连忙说,“就在家门口,方便。我明天就去问问你王婶,她外甥女好像在医院当护士,看能不能帮上忙。”

陆大山沉默地扒着饭,过了一会儿才说:“去医院看看也好,当医生不容易,你……好好学,别怕吃苦。” 话语简短,却饱含着一位普通工人父亲对儿子最朴素的期望和嘱托。他没有背景,无法为儿子的前程铺路,只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支持。

第二天,陆宇没有依赖母亲的关系,自己带着学校开具的介绍信和学生证,找到了林江县人民医院的医务科。手续比想象中简单,接待他的是一位态度和蔼的中年女科长,听说他是本县考出去的大学生,态度更是亲切了几分。简单登记后,他被安排到内科门诊进行为期一周的见习,后续可能还会去急诊科看看。

就这样,陆宇的暑期社会实践,在一股混合着消毒水、汗水和淡淡来苏水味道的气息中正式开始了。

林江县人民医院的门诊大楼有些年头了,墙壁泛黄,候诊区的长椅上坐满了人,空气闷热而嘈杂。孩子的哭闹声、老人的咳嗽声、家属焦急的询问声交织在一起。与星城大医院那种现代化、秩序井然的氛围截然不同,这里更接地气,也更显拥挤和忙乱。

带教老师是内科的一位副主任医师,姓周,约莫五十岁年纪,头发花白,面容清瘦,戴着一副老花镜,眼神里透着疲惫和一种阅尽世事的平和。周医生话不多,只是简单对陆宇说了句“跟着看,多听,少说,注意保护患者**”,便投入到紧张的门诊工作中。

陆宇穿上那件略显宽大的白大褂,虽然只是见习生,但当那件象征着职业的衣服披在身上的瞬间,一种奇异的责任感还是油然而生。他站在周医生身后,像一个安静的影子,观察着眼前的一切。

病人络绎不绝。大多是附近乡镇和县城的居民,很多是老人。他们带着各种常见病、慢性病而来:高血压、糖尿病、老慢支、关节炎……周医生问诊的语气很温和,但节奏很快,他需要在下一位病人进来之前,完成对当前病人的诊断、开药和解释。

陆宇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影子”。一位高血压的老大爷,和父亲陆大山一样,对服药依从性差,血压控制得一塌糊涂;一位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老奶奶,呼吸费力,嘴唇有些发绀,让陆宇立刻联想到父亲夜间可能出现的缺氧状况;还有因为腰腿痛来看病的搬运工,那佝偻的背影和粗糙的双手,像极了在工地上挥洒汗水的父辈们。

这些病人,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病例名称和抽象的数据,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被病痛和生活双重磨砺着的个体。他们带着期盼、焦虑、甚至是麻木的眼神,坐在医生面前,诉说着自己的不适。陆宇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与人打交道的艺术,是承载着无数家庭希望与苦难的容器。

周医生的诊疗风格也给陆宇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没有使用什么高精尖的仪器,更多的是依靠详细的问诊、熟练的体格检查(视、触、叩、听)和基础的化验单(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来做出判断。资源有限,使得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开药时,他会仔细斟酌,既要考虑疗效,也会询问患者的经济状况,尽量选择性价比高的基本药物。这种基于现实条件的临床决策,是陆宇在象牙塔里无法学到的。

有一次,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妇女带着咳嗽不止的孩子来看病,周医生听诊后判断是支气管炎,开了药。妇女怯生生地问:“医生,能不能……不开那么贵的药?娃他爸在外面打工,钱……”周医生沉默了一下,在处方上划掉了一种较贵的抗生素,换成了另一种效果相当、价格便宜许多的国产药,并仔细叮嘱了用法用量。那一刻,陆宇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对周医生仁心的敬佩,更有对基层医疗现实困境的深切感知。

见习的间隙,陆宇也会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引导病人、传递单据。他穿着白大褂的身影穿梭在门诊走廊里,偶尔会有病人或家属叫他一声“小医生”,让他既有些不好意思,又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分量。

晚上回到家,父亲陆大山会难得地主动问他:“今天在医院,看到啥了?”

陆宇便会挑一些能说的、不涉及**的情况讲给父母听,比如周医生如何耐心对待老人,基层看病的不容易。陆大山通常只是默默地听着,偶尔点点头,不多评论,但陆宇能感觉到,父亲对他学医这件事,似乎多了几分以前没有的、具体的认同感。

一天的见习结束后,陆宇常常独自走在回家的县城的街道上。夕阳的余晖将小城染成暖黄色,远处传来广场舞的音乐声。他回想起在星城KtV里与室友们的放声高歌,那种属于青春的喧嚣和释放;再对比眼前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以及县医院里那些被病痛困扰的乡亲,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感逐渐浮现。

他的医学之路,起点就在这里,根植于这片需要更多医疗资源的土地,连接着像他父母一样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四级考试的通过,期末考试的结束,都只是这条漫长道路上的一个个驿站。而这次县医院的见习,如同一扇窗,让他提前窥见了未来将要面对的真实世界——那里有技术的局限,有资源的匮乏,但更有着最本真、最迫切的医疗需求,和需要被守护的健康与生命。

他知道,这段穿着不合身白大褂的见习经历,将比他啃过的任何一本医学教材都更加深刻地烙印在他的记忆里,成为他医者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名为“初心”的基石。前方的路还很长,但方向,似乎在这一刻,变得更加清晰和坚定了。他不仅要为自己、为家庭奋斗,更隐隐感到了一份对脚下这片土地的责任。暑假才刚刚开始,他的见习故事,也才刚刚翻开第一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