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大人们睡了个懒觉起来,发现孩子们起得更早,为准备下午去夫子庙,他们已经急不可耐,全部聚集在付家欢那里,看着新做出来的砚台。
原来,昨天付家欢、范竹毫吃了晚饭,就在煤油灯下,做了二十多只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砚台。孩子们来的时候,两人在做好的砚台和毛笔上,刻一些劝学的文字。
孩子们帮着,把做好的文具在棚子外堆放整齐,蒙自然笑道:“我看,这些砚台和毛笔,不比文具铺里卖的差。”侯佳佳听了,点头说:“一定能卖出个好价钱。”孩子们听了,摩拳擦掌,恨不得现在就出发。
想起众人道路不熟,蒙自然说:“心雨姐姐,我们下午去夫子庙,想请你找个老南京带路。”刘心雨听了,点头答应。
正说着,周娴香端着铁盘走来。众人见铁盘里有两碗麻油鸡蛋面,上面撒了一层炒米,放着几勺什锦菜、几块红烧鲫鱼,鱼块上还放着两段大葱,大葱上裹着两厘米宽的红纸圈。
周娴香把铁盘递给付家欢,见他推着不收,就说:“鲫鱼是年三十的吉利菜,谁都没有下筷,大年初一才分了吃,意思是年年有余。祝你们爷俩,新年快乐,健康顺心,年年有余!”
付家欢和范竹毫听了,这才收下。问候了周娴香,拿来自己的碗,把面倒下来,拿出一对毛笔、一只砚台递给她,说送给梁有余。周娴香接了,带着后院的孩子们,回客厅吃早餐。
大人们已经起来,都在客厅坐着。孩子们轮番给他们磕头,领了压岁红包,边吃早饭,边商量压岁钱怎么花。
饭后,蒙自然和商首夫、林允娇、温习坐一起,安排起下午去夫子庙的事,最后,定下了三件事:第一,众人分成两组,蒙自然、侯佳佳、刘心雨、刘心扬、范竹毫一组,商首夫、林允娇、付家欢、王梦瑶、王梦瑞、带路人一组;第二,每组去两个地方,第一组去夫子庙的东西市,以及杨公井的花牌楼书店街,第二组去夫子庙的状元境、贡院西街,以及门西的彩霞街、新桥、仓门口;第三,不逛夜市,回家吃饭。
刚商量完,刘心雨来叫,四人跟着她去了菜地,见宋佳妮站在棚子门口,看着付家欢做砚台。
蒙自然知道,刘心雨她来,说带路的事,便问她怎么不进后院,宋佳妮说:“老南京的年俗:初一不串门,初二到亲戚家拜年,初三谷子生日禁食米饭,初四是诸神下凡,初五接财神。今天是初一,我们在门口说话就好!”
蒙自然听了点头,宋佳妮又说:“大年初一,一般的店家都闭门歇业。不过,夫子庙、杨公井、彩霞街、新桥和仓门口这些地方,下午会很热闹,老百姓会去逛庙会、看唱戏、吃小吃。到了晚上,只有夫子庙还有点人气,其他地方的人就不多了。”众人听了点头。
她接着说:“我和爸爸妈妈来南京的时间也不长,夫子庙也没去过几次。那个地方很大,没人带路,很容易迷路。我和心雨去找过同学吴九光,他答应下午陪我们去。”
蒙自然听了,点头说:“太好了,谢谢你!”接着,把分组分片的情况,对孩子们说了一下。他见宋佳妮也想去,便让她和自己在一组,又让大家分头准备。
午饭后,众人约齐了,把毛笔和砚台分开带着,去了钓鱼台的吴家账房。
站在账房门口,宋佳妮去叫吴九光,却见里面走出来一个小女孩。小女孩穿着灰补丁的斜襟棉袄,黑补丁的棉裤棉鞋,扎着两根齐肩辫。见了众人,她笑道:“九光哥哥说,他不在家,除非宋佳妮姐姐进来请他。”
宋佳妮听了好笑,人不在家,怎么能说话?于是,蹲下身来,抚着她问:“你是谁呀,那么可爱!”小女孩听了,原地跳着说:“我叫沈晚娘,今年六岁。”
侯佳佳见了,笑道:“沈晚娘,你去对吴九光说,他再不出来,宋佳妮姐姐一生气,就不让他带路了。”话音刚落,一个青衣少年念着打油诗,从门里晃里晃荡地走了出来:
“前生打爹骂娘,
今生落到机房。
冬天不能烤火,
夏天不能乘凉。
念完,他夸张地说:“苦……啊……!生在吴家账房,大过年的,不能在家烤火,还要出门带路。”
沈晚娘听了,笑道:“小少爷,又不用你上织机,云锦都是我妈织的,你苦什么?!”吴九光抚着沈晚娘,没有回答,笑着对宋佳妮说:“让我带路,有个条件,一定要带小晚娘去,她要赚钱交学费。”
沈晚娘听了,站在一边,对着宋佳妮用力地点头。宋佳妮见了好笑,给众人介绍起吴九光、沈晚娘。
蒙自然与吴九光见了礼,笑着问沈晚娘:“你已经攒了多少学费?”沈晚娘想都没想,说道:“六块八角一分!到八月二十号,还有一百九十天,每天攒两分钱,我就能攒下十块钱,可以上花露南岗学校了。”
侯佳佳听了,盘算了一下,笑道:“到时候,还会多出六角一分!”沈晚娘听了,看了看侯佳佳说:“不对,是五角九分,八月二十号那天不能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