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硕见他,坐在那里,眼睛怔怔地看着自己,也不说话。
笑了笑,问道:“且示哥哥,你在想什么?”
宗且示听了,这才回过神来,说道:“大师母说过,不在南京生活的人,就都不能排在《中华门西风云人物排行榜》上。
我是正榜第四,不可能离开南京。
也就不能,去金湖这样的农村插队了!”
梁有余听了,马上笑道:“且示,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南京的郊县,就不能去插队啦?”
周娴香见了,也笑道:“老头子的排行榜,是说着玩的。
我的预言,十有**也不准。
你也不要当真!”
宗且示听了,摇头说道:“不对。
上山下乡的人,都离开了南京!
而且,大师母的预言,事情越大,说得越准。”
艾叶听了,开解他说道:“有担子一起挑!
插队知青,不可能总去苏北。
包括南京郊区的其他一些农村地区,迟早要接待知识青年。
依我看,梁前辈说得对,南京的郊县,终究会迎接插队知青。”
蒙豆豆听了,点头也说:“毕竟,金湖等地的接收能力,还是有限的!”
宗且示是贪玩的性子,本来,就无所谓去哪里插队,只要离开城市,去农村就可以。
听他们这样说,也就释然了。
冯念初高中毕业,成绩优秀。
本来想,参加南京大学的联考,却遇上了大学停招。
想到自己升学的事,她看着梁有余,问道:“梁爷爷,中学毕业生都去插队了,大学毕业生,也插队的插队,分配的分配。
大学里面,已经没有学生了。
接下来,会解散所有的大学吗?”
梁有余听了,马上摇头,说道:“那怎么可能?!
国家建设,需要大学生。
强国富民,更离不开大学生。
大学一定会重新开办起来的。
现在,只是暂停招生!”
冯念初听了,迟疑着又问:“不迟说过,1970年7月,南京大学的本科生,就全部毕业了。
家国中学,今年秋天才有初二学生。
最快,也要到1972年7月份,才能出高中毕业生。
南京大学,1970年和1971年的大学生,从哪里来?”
蒙不迟点头,说道:“不错,这么算来,的确空出了两届,没有生源。
不过,如果国家决定,解散所有大学,就不会让大学老师全部留校了。”
梁九斤听了,也点头,说道:“大学生,不一定非要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
也可以从工农兵中来。”
秦关意想了想,补充问道:“是从工农兵中,就业和插队的高中毕业生来吗?”
梁九斤听了,迟疑不决,答道:“应该是吧!
要不然,新生没有高中文化,大学的课,怎么能听得懂呢?”
冯念初又联想到自己,问道:“我在印刷厂工作,算不算工农兵?”
孙卫星点头,笑道:“你是通过招工,进的印刷厂。
已经是,大集体性质的工人。
当然,要算工农兵喽!”
冯念初点头,又问:“大学复招的时候,还要参加高考吗?”
郭以刚边想边说:“目前,只能肯定一点。
那就是,大学一定会复招。
至于生源方向、招生方式和招生人数,都还不能确定。”
梁有余点头,说道:“不错。
也就是说,想上大学的人,即使毕业了,也要不断温习高中课程,以防遗忘。
将来,才有上大学的机会。”
冯念初听了,点头笑道:“那就好。
我要坚持复习,将来争取上大学!”
宗且示掰着手指,认真算了算,笑道:“1972年,等你去上大学的时候,我正好初中毕业。
然后,就去印刷厂,接你的班。”
孙卫星听了,马上摇头说道:“且示来印刷厂工作,我当然欢迎。
但是,我可不敢,耽误你读高中、上大学啊!
再说,你不想去上山下乡啦?”
宗且示听了,马上说道:“就我这个样子,初中能不能毕业,还不知道呢?
至于上山下乡,为印刷厂拉业务,也可以经常去农村啊!”
秦关意看着他,问道:“初中的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工基、农基、历史、地理、军体、革命文艺课,除了数学和外语,其他课目你都不错。
所有的考试,又都是开卷。
你怎么就,毕业不了了?”
宗且示听了,马上皱起眉头,说道:“主要是,我的数学和英语太差。
分数平均算下来,就不及格了。”
蒙不迟看了他一眼,呵呵一笑,说道:“依我看,你是不想上高中吧?”
宗且示听蒙不迟这么问,知道他已经施展读心术,读出了自己的心思。
于是,也不怕蒙不迟知道,就在心里想着:“以后,我一定要,离二师傅远点。
就算和你在一起,也不能乱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