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且示听了,一个激灵,爬了起来。
他隔着车棚上的窗口,往外看去。
果然,见到高高的宝塔山,屹立在车队的前方。
没过多长时间,汽车一一停了下来。
有几个戴着“延安红卫兵接待指挥部”袖标的人,指挥大家下车排队,清点人数。
然后,其中一个人,从背包里掏出一些半透明的小纸袋,依次发给了大家。
宗且示跟在队伍后,领到纸包,打开一看。
原来,那是延安宝塔山纪念章。
他大喜过望,赶紧把纪念章别在了胸前。
发完胸章,指挥部的人,又带着大家排队,去了接待站。
傍晚,众人被领着,进了延安中学的一间教室。
教室的两侧,用课桌拼成了两排床铺。
床铺中间,打着地铺。
床铺和地铺上,都铺着草垫子。
草垫上,卷着各人的行李。
按照规定,男生睡地铺,女生睡床铺。
不一会儿,操场上就响起了集合吃饭的哨声。
众人第一次,吃到了向往已久的延安小米饭、南瓜汤和炖土豆片。
他们一边吃,一边对照课本上的描述,越吃越香。
晚上,郭以刚和蒙不迟,照例给大家补习。
在这里住宿的其他红卫兵见了,纷纷驻足观看。
郭以刚见围观的人太多,大家已经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便与传达室的师傅商量,和蒙不迟一起,带着众人,在传达室里,上了三小时的补习课。
第二天,大家起早,去了宝塔山。
路过延河大桥时,见到好多人,正在排队照相。
拍照摊靠着的护栏边,立着几幅放大的样照。
大家见了,觉得在这个地方拍照,非常有纪念意义。
于是,赶紧排在了队伍后边。
不一会儿,照相摊的人,给每人发了一个信封,同时收取了五毛钱的照相费。
然后,让大家在信封上,写好收信人地址和姓名。
等排到了宗且示,照相师傅接过信封,递给身边的助手。
然后,指挥他斜靠着延河大桥的栏杆,背对着宝塔山和延河,摆好姿势笑一笑。
接着,只听“咔嚓”一声,像就照好了。
众人一一照完相,围着宝塔转了一圈,下山去了王家坪革命旧址。
在那儿,他们参观了军委礼堂、作战研究室和**、朱德、王稼祥、叶剑英旧居。
接着,又去了凤凰山下的**中央办公地。
这里,是红军来延安以后的第一个驻地。
**就是在这里,写作了《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等着作。
凤凰山麓,还有一座延安革命纪念馆,馆藏文物有3万多件,历史照片有5500多张,图书资料有1万余册。
里面,还有延安时期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100余种。
蒙不迟学的是政治专业,在这里逗留的时间最长。
等冯念初陪着他,参观完出来,其他人,已经问好了去“四·八”烈士陵园的路。
烈士陵园,在八路军王家坪总部的北侧。
背枕清凉山,面对延河。
蒙不迟带着众人,一边参观,一边讲起了叶挺将军的生平以及“四·八”空难的经过。
然后,众人祭奠了王若飞、秦邦宪、叶挺、李少华、赵登俊、魏万吉、高琼、黄晓庄等遇难烈士,以及遇难飞机上的美军机组人员。
接着,又瞻仰了关向应、张浩、杨森、张思德等革命先烈的纪念碑。
因**《为人民服务》一文,其中的主角就是张思德,众人都非常熟悉。
所以,他们去了第二排的最右边,在张思德的墓前,停留了很长时间。
墓碑上方,是张思德烧窑的工作照。
碑文上,镌刻着:张思德,四川省仪陇县人。
宗且若对张思德牺牲的事迹,知道的不多,马上去问宗且示。
宗且示今天,憋闷了半天,终于有了说话的机会,立即说道:“1944年,张思德在陕北安塞楼坪的山中,建造炭窑时,窑洞突然垮塌。
张思德将战友小白,推出了洞外。
自己却被2米多厚的黄土,深深地掩埋,献出了29岁的生命。”
宗且若听着听着,眼泪扑就簌簌掉了下来。
她一边哭,一边说道:“我们的太爷爷,也是被碎石掩埋的啊!”
宗且若的话,提醒了宗且示,他一下沉默了下来,热泪在眼眶中打转。
边好见了,上前扶着兄妹俩,轻轻地说道:“**说过,‘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宗怀仁太爷爷和张思德一样,都是人民英雄。
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宗家兄妹听了,才慢慢地收住了眼泪。
从“四·八”烈士陵园出来,众人又去了杨家岭革命遗址。
遗址位于延安西北约3公里的地方,步行十几分钟,也就到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