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院里看了一圈出来,郭以群笑道:“我妈不在家,大家先进来休息。
过一会儿我就去找她。”
秦关意看着院墙,笑着问:“以群哥哥,你们家这儿,怎么全都是石头房?
怎么连瓦片,也是石头做的?”
郭以群点头说:“我们这儿有的就是石头。
用石头盖房子,省钱省力。
古代的时候,进山的道路崎岖险峻,交通运输极为不便。
进山出山,运点儿东西,都要靠肩挑手抬。
山下的砖瓦 是很难运到山里来的。
山里的人家,非常贫穷。
多数村民,根本没有财力,到山下买砖瓦建房。
即使有财力的人家,这里的人勤俭惯了,也不愿意花那种冤枉钱。
眼前,身边,脚下,那些铺天盖地的石头,就是最亲切、最经济、最顺手、最理想的建筑材料。
他们只要花些力气,把这些石头开采出来。
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凿成一定的形状,就可以建成一座称心如意的房子了。”
众人听了,既敬佩,又伤感。
郭以群见了,又说:“我们这儿的男人,从小就和石头打交道,几乎人人都是石匠。
盖房子之前,先从山上开采基石和砌墙石。
然后,再选好的片层岩石,往岩纹四周打进钢钎,插入铁棍,撬取一些一丈长、三尺宽、一寸厚的大石板下来。
盖房子的时候,挖埋好石地基,砌好石头墙,安上木门、木窗,架上木梁,再将大石板吊上屋顶,最后在脊上和大石板块之间的衔接处,平放上小一点的石板,一座石板房就盖好了。
房子盖好以后,山里人会用麦秸泥,把房子的内壁泥一层,然后再泥上一层白灰泥,屋内就会变得整洁、亮堂。
这种房子住进去,冬暖夏凉,十分受用。”
想了想,他补充说:“而且,这种石板房溜水快,水根本存不住。
梁、檩、椽子、门窗等木质材料,不会因潮湿而腐烂。
所以,石板房坚固耐用,一般都可住上两百来年。”
艾青青走过去,用手扶着石头墙,叹道:“两百来年啊?!”
郭以群点头,拿了一些零碎的行李,一边领着大家进小院,一边说:“你们看,迎面的这一间,就是我们家祖上传下来的。
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一直到现在,还能住人。”
他又指着正房东西两边的房子,说道:“两边的房子,是这几年盖的。
爷爷奶奶见妈妈不愿意回南京,就出钱,围着老房子,盖了两间新房和这个小院。”
蒙不迟指着一排石头缸,问道:“以群哥哥,这些都是水缸吗?”
郭以群看了一眼,点头说:“是水缸!”
秦关意不解地问:“家里有那么多水缸,你还要买水缸回来干什么?”
郭以群听了,笑道:“我们这次,来的人多。
我怕水不够用,临时又挑不到水,就带了四个水缸过来。
反正等我们走了,妈妈也能用得上。”
艾叶听了,问道:“你不准备带妈妈去南京了?”
郭以群看着艾叶,叹道:“南京是妈妈的伤心地。
她愿意去最好,不愿意去,我也不想为难她!”
艾叶听他这么说,缓缓地点了头。
搬好了行李,郭以群让大家在院子里坐下,先休息一下。
看着蒙不迟,他又问:“哥哥再教你唱一首民谣,好不好?”
蒙不迟、秦关意、梁有余听了,齐声说好。
郭以群一边烧水,一边高声唱道:
“石梯、石楼、石板房,
石地、石柱、石头墙,
石街、石院、石板场,
石碾、石磨、石谷洞,
石臼、石盆、石水缸,
石桌、石凳、石锅台,
石庙、石炉、石神像
......”
郭以群的歌声,飘出了小院,在太行山的大峡谷里,悠悠地回荡开去,显得特别响亮。
歌声和眼前的百年石屋,相互映衬,非常合拍。
惹得众人,也情不自禁地跟着他,哼唱了起来。
唱完民谣,郭以群给大家倒上水,然后,与艾青青一起,出门去找施青萍了。
周娴香、艾叶闲不住,动手包起饺子来,安娜也去帮忙。
梁有余、秦关意、蒙不迟、冯念初四人,在院子里四处走着,看着什么都新鲜。
梁九斤闲着没事,拿起开山斧,帮着劈柴。
蒙豆豆和王守常,在一起聊天。
王守常喝了一口水,说道:“不来林县,不知道这里的水,是这样宝贵啊!”
蒙豆豆点头,叹道:“的确如此!
来林县之前,我查了一下资料:林州境内,自南向北有淇河、淅河、洹河、露水河以及与河北、山西交界处的漳河。
这些河流,多为季节性的。
由于林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结构,这里缺乏良好和稳定的隔水层。
所以十年久旱、水贵如油。
从1436年到1949年,其间的514年间,先后有307个村子取水困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