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众人点头,温习接着说:“开放怀仁地道,一来,可以作为未来巷战的退路。
二来,可以消除邻里们的恐慌心理。”
芮康城听了,边想边说:“近来,的确有不少居民,通过学生向我们了解,进地道避难的事。
不过,他们只是打听,还没有一家开始行动。
针对这个情况,我们研究以后,给的统一答复是:择机开放!”
温可可补充说:“现在,南京面临的情况,和抗战之前完全不一样。
当年,南京城遭到了日本军机的频繁轰炸,有大量居民的伤亡和房屋损失。
城内,几乎天天拉防空警报。
邻里们这才陆陆续续搬进地道来避难。
现在这样风平浪静的,看不到任何风吹草动,大家是不愿意挪窝,住进地道里的。
而且,那些跑反的人,已经随**部队撤离了。
那些不想走的,还按部就班地待在家里。
就算有人想住进地道,也只是想占个位子。
只要没有发生巷战,他们是不会天天住在地道里的。”
秦司远边想边说:“抗战时期,地道里,最多容纳过七八百人。
现在,地道已经被日军炸毁了一部分,只能容纳五六百人了。
我们学校,现有师生五百人。
如果接纳过多的难民,在上课期间,如果需要组织师生疏散。
而地道,已经被各种杂物占满,就会直接影响到师生们们的安全!”
白薇听了,分析说:“当年,很多人后悔没有提前跑反,被日军堵在了地道里。
现在,大家的想法是:吃一堑,长一智。
除非迫不得已,不再往地道里躲。”
齐飞白点头,若有所思地说:“这几天,在马路上,已经能看到很多人,拉家带口地往南边跑。
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从江北过来的难民,并不是南京城里的居民。
只不过,这种情况,会给人造成假象,认为有大量的南京人跑反了。”
芮康城听了这些,心里已经有了主意,说道:“地道里面,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放了我们的储备物资。
还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放了课桌椅、黑板等大件教具。
剩下的地方,挤到了极致,也只能躲藏六百人。
面对可能出现的避难人潮,我有五点建议。
第一,利用下星期的时间,将大件教具,移至地道里的两个城内出口处。
这样安排,就可以随时把它们搬出地道,腾出地方给难民避难。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可以对外宣传,开始接纳来怀仁地道避难的邻里;
第二,一旦,接纳的人数,到达了三百人,说明当时的战况,已经非常激烈。
极有可能,已经发生了巷战,而巷战已经波及到了怀仁学校。
到那个时候,我们立即组织人手,将地道口的大件教具,逐步移出地道,直到难民住满为止。
与此同时,我们就可以,开始在地道里上课。
第三,不允许在地道里,空占位置。
要把地道里的空间,尽可能地留给有需要的人。
第四,请怀仁医馆配合,在地道里设置一间医疗室。
第五,重启无线电室。
第六,安排地道里的值班表。”
温可可点头,补充说:“还要检查地道里的翻板、观察孔、水井、通风、厨房、厕所等设施,确保它们能顺利使用。”
秦司远从教学的角度,又提出:“确保电灯、油灯、蜡烛、手电筒等照明设施的顺利使用,不能影响同学们上地道课。”
蒙得一看着芮康城,说道:“怀仁医馆,确保在下个星期内,完成地道医疗室的布置。”众人点头。
梁有余坐在一旁,直到这时,终于有了机会。
他眨巴着眼睛,插话道:“也要确保竹毫哥哥,能进地道里避难!”
秦关意听了好笑,知道他这段时间,对透视画着迷,恋着跟范竹毫玩。
又知道,他的语言能力,恢复得不错,讲话已经驾轻就熟了。
只是脑子,时而清醒,时而糊涂。
一会儿,把自己当作小孩,随着蒙不迟,称呼身边的人。
一会儿,又能意识到,自己是个大人,摆出老前辈的架子。
于是,秦关意笑道:“对对对,让你的竹毫哥哥,在地道口画一个大水塘。
日本鬼子见了就害怕,就要绕道走。
不然,一不小心,就会掉进鱼塘里淹死。”
郭以刚补充道:“再画几条大水蛇,把会游泳的日本鬼子,也吓走。”
梁有余听了,眼睛翻了翻,心想:“我的重点,是说竹毫哥哥!
好让他们看到,我能以爷爷之尊,称范竹毫为哥哥。
敬佩我老人家,视辈分如粪土的博大胸怀。
但是,这两个小笨蛋,居然没有听出来,真是没劲儿!”
丧气之余,他又想:“不如干脆,再骂他们几句。
然后,再多说几句竹毫哥哥。
看他们,到底能不能听得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