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雨蒙谢了众人,拍了照,正准备辞了冯照山,赶回家去。
周娴香拿了两枚咸鸭蛋,塞给了她。
然后,又叫来梁九斤、秦关意,吩咐道:“你们去菜地里,割些青菜,让雨蒙带回家。”
又对金雨蒙说:“这次不比抗战的时候,没有什么人来地道里避难。
如果你公婆一定要来,提前和我说一声。
我会给他们安排的。”
金雨蒙听了,点头答应,和梁九斤、秦关意一起去了菜地。
白薇见周娴香特别照顾金雨蒙,问到:“这个孩子,怎么已经有了公婆?”
周娴香看着金雨蒙的背影,叹道:“她是个苦命的孩子!
妈妈怀她的时候,正赶上南京城破。
一家人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在草桥清真寺附近,开的一间清真面食铺,被日军烧了个干干净净。
她的公公、婆婆、爸爸、舅舅、表姑们,全部被日本鬼子杀害。
只有她怀孕的妈妈,被店里的小伙计哈德宝救了下来。
他们跑到了双塘难民营避难。
不久,她妈在难民营里,生下了她。”
拍好照片的人,听到白薇和周娴香两人,在聊金雨蒙的身世,慢慢地围拢过来。
周娴香看着众人,又说:“她满月的时候,她妈悲愤不过,吐血不止。
临死之前,雨蒙妈妈把金家的《清真面食秘籍》,交给了哈德宝。
同时,也把小雨蒙,托付给了他。
雨蒙妈妈的确没有看错人,哈德宝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汉子。
他又当爹又当妈,带着小雨蒙,挺过了最困难的时候。
后来,两人离开了难民营。
哈德宝在草桥附近,又找到一家清真面食铺,一边做伙计,一边养活小雨蒙。”
秦关意听了,皱眉问:“一个大男人,怎么能带好小孩?”
周娴香听了,点头说:“1940年,经人介绍,哈德宝与孤女达惠兰了结婚。
不久,他们有了自己的儿子哈百泉。”
见众人听了释然,她却皱眉说道:“一下子,家里有了两个孩子要养活。
光靠哈德宝给别人做伙计,根本就没有办法维持生计。
两人只好在草桥边的七家湾,与一户程姓人家商量,在他们家的围墙外,搭了一个小披子。
然后,仗着雨蒙家的《清真面食秘籍》,开了一家面食铺。
面食铺,专门做清真的锅贴、煎包、扁食、牛肉汤和熏牛肉。”
刘心雨听了,边想边说:“这家铺子,我好像去吃过。
我班上,有一个学生家,就住在草桥附近。
家访的时候,学生家长介绍我去吃,味道真的很好!
只可惜,现在,那里只卖牛肉馄饨了。”
包前芳在一旁听了,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是的,她家后来出了事,现在只做牛肉馄饨了。
一开始,哈德宝的面食铺,得到了金家面食的真传。
夫妻两人,起早贪黑,一个人当两个人用,玩了命地干。
加上他们做的面食,货真价实,口味独到,童叟无欺,慢慢就做出了名气。
不久,两人也终于靠自己的双手,撑起了这个家,养活了两个孩子。
几年以后,也终于有能力,供雨蒙和百泉上了怀仁学校。”
梁九斤听了,忍不住问道:“后来,出了什么事?”
包前芳听了,眼含热泪,接着说:“只可惜,天不遂人愿!
前年,夫妻俩在牛羊市场进货的时候,双双被一辆失控的马车压断了腿。
达惠兰双腿瘫痪,哈德宝伤了一条腿。
虽然后来,马车老板赔了一点钱,让她家暂时渡过了难关。
但是,伤逾后的他们,身体条件已经大不如以前,就此,面食铺也收缩了食谱。”
梁九斤听了难过,问道:“不能请伙计吗?”
周娴香摇头说:“他们开的,是夫妻店,挣的就是苦力钱。
如果请伙计,挣的还够不上请的!”
郭以群边想边问:“他们现在,靠什么生活呢?”
周娴香擦了一把眼泪,说道:“受伤以后,他们只能压缩生意,单做牛肉馄饨了。
雨蒙每天,都要起大早,去牛羊市场进原材料。
放学以后,还要来付爷爷文具室帮忙。
哈百泉负责在家里生火烧饭,照顾父母。
照山和前芳看不过去,资助了姐弟俩的学杂费。
让他们不至于辍学,家里的日子,也勉强得过。”
芮子幸想着说:“哈百泉和我在一个年级,他在(2)班,成绩也很好。”
卢家桑补充说:“哈百泉和雨蒙姐姐,已经订了婚,是我们年级第一个订婚的。”
包前芳点头说:“是的,说起这件事,也是雨蒙这个孩子善良!
哈德宝、达惠兰刚受伤的时候,雨蒙10岁,百泉7岁。
哈德宝夫妻两人,天天躺在床上不能动,全靠雨蒙带着百泉,一边上学,一边料理四个人的生活。
夫妻俩一方面心疼雨蒙,小小的年纪,就要挑那么重的担子,一方面又担心雨蒙吃不下这个苦,离开他们家跑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