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慕云、冷双显听了,同时说道:“宗前辈请说。”
宗怀仁点头,接着说:“既然是学校的备战顾问,对学校的战前策划、战时行动和战后安排都要负起责任来。我是军人出身,额头上有帽沿印,手上有握枪老茧,这些军人的特殊标志,很容易被敌人辨认出来。我顾虑,遇到极端情况,自己万一被捕,敌人见我是抵抗军人,必定会迁怒附近的无辜百姓。”
冷双显点头说:“宗先生的顾虑有道理!不过,你本来可以去川渝避难,为了学校备战,甘愿留下来,与我们一起同仇敌忾,谋划可能面临的灾难。既然,你都不怕为民赴险,我们还怕什么迁怒加害?”
见众人听了,均表示赞同,宗怀仁也就不再说话了。
冷双显想了想,又说:“对于开办分校的事情,我理解得还不深,还请宗前辈详细说明一下。”
宗怀仁点头,说道:“我们学校,有三百多名师生,各人家境不同,想法就不同。想兼顾避难和教育两方面,就要给师生们提供多个分散的避难地点,让他们选择,这样才能留住更多的师生,以期在战后重整旗鼓。”
见众人点头,他又说:“其次,说到避难,首先要避开敌人的第一波攻击。虽然,躲在学校的地道里相对安全,但是,地道毕竟在南京城内,存在被攻破的可能性。如果能在城外设一两个分校,就算也遭到敌人的攻击,因不人重点攻击目标,全损风险相对较小。”
想了想,他接着说:“第三,设立分校,除了相对安全,对留校老师来说,也有了更多的战时工作机会,最重要的是,能把花露南岗学校的教学资料、办学经验分散保存,不至于因为战乱而失传。”
曾慕云听了,点头说:“我特别同意宗前辈的观点!战时的教学工作,在校址选择、校舍条件、办学规模和教员结构上,大可不必太讲究。工作重点在于保存学校的教师队伍、教学资产和教学资料,以图将来东山再起。”
林允娇听了,考虑起分校的地址,插话道:“我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叫司茭白,她的父母在南京沙洲圩生活,那个地方水网密布,交通不便,物产丰富。尤其盛产水八仙,即使受困时间长,全年也不乏食物,不知道能不能作为分校开设地点。”
蒙自然点头说:“我去过沙洲圩,那里树木茂密,食物丰富,在那里的村头塘埂,购买或者自建几间不起眼的民房,应该不是难事。不过,那里的缺点也很明显:地势平坦,基本是一马平川,到处都是水塘,无法开挖地道,藏身地下。”
宗怀仁边想边说:“我倒觉得,那是个好去处。从地形角度看,水塘和地道,都是御敌避难的好地方。何况,平坦的地貌,军事价值不大,不是敌军的进攻重点。”
喝了一口茶,他接着说:“如果,选择在沙洲圩设立分校,还要做四件事:第一,现场考察;第二,一旦决定下来,又准备去购房或者建房,就要把学校的备份教具,做防水处理,放进水塘收藏,并派一两个人去驻守,暂时不开展教学活动;第三,我们要做好战时教学预案,如果南京遭到攻击,一时之间,大家离不开地道,或者分校的避难地,也可以根据局势,及时启动教学活动,不能耽误同学们的学习进程;第四,要准备一个城内外交通的方案,这样,在躲过敌人的第一波攻击后,不管哪一边出现了问题,都有退路。”
众人听了,大受启发,又提出了几个备选地址,几点备战思路,在一起商议。
聊到最后,宗怀仁、冷双显与曾慕云商量,当场作出五个决定:“第一,由蒙自然负责联系蒙家药铺,打通地道,设置两间医疗处置室,同时增加药械的储备量;第二,由温习、温可可、商首夫和林允娇负责,在地道现有的空间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的空间来,同时增加油盐、粮食、燃料的储备;第三,由宗怀仁负责准备炸药,安放在合适的位置,同时保证炸药存放和使用的绝对安全;第四,由冷双显和曾慕云、张指柔带队,去沙洲圩等地考察,尽快在南京附近建立分校,分散保护教学资源;第五,由冷双显、曾慕云、温习、张指柔、蒙自然和宗怀仁负责,去兑换五万块大洋,以备不时之需。”
会议结束,蒙自然、张指柔、温习、曾慕云、冷双显和宗怀仁留下,又召开了资金筹措小会,会上决定:动用明朝金库里的白银,用几个月的时间,逐步在南京以及南京附近的城镇,兑换出五万块大洋,大洋不允许集中在南京兑换,以防暴露金库的秘密。
接着,众人用了整整半年时间,历经波折,才把时局会议作出的五项决定,逐步落实到位。
新增的两间医疗处置室,经蒙回春核验,内科、外科、妇产科、急救科、儿科等专科药械,完全符合基本临床医学标准。
在现有地道空间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些二层空间,油盐、粮食、燃料的储备量增加了百分之三十,足够三百人坚持四个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