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合作合同签订后的第二天,项目启动会在辰星科技会议室召开。林辰、王总,以及双方的技术、施工、运营团队齐聚一堂,敲定了项目 timeline:三个月内完成智能硬件采购与安装,两个月内完成 “智慧社区” 小程序开发,六个月后启动房屋预售,确保在地铁 3 号线开工前,让购房者看到智慧社区的雏形。
可项目推进到第二个月,一场技术危机却突然爆发。这天上午,技术主管小王顶着黑眼圈,拿着一份测试报告,急匆匆冲进林辰办公室,语气里满是焦虑:“林总,出问题了!智能硬件和软件平台不兼容,数据对接不上去!”
林辰放下手中的项目进度表,接过测试报告。报告显示,小区采购的智能门禁来自 A 品牌,支持的是 JSON 数据格式;智能停车场系统来自 B 品牌,用的是 XML 格式;智能安防摄像头来自 C 品牌,数据格式更是特殊的二进制流 —— 三种不同格式的数据,根本无法接入 “智慧社区” 小程序,导致居民无法通过小程序查看门禁记录、停车场空位、安防报警信息,甚至连远程授权访客都做不到。
“我们试过用代码转换工具,把不同格式的数据统一转换成 JSON,但转换后的数据经常丢失字段,比如门禁记录里的‘访客姓名’‘授权时间’会变成空值;安防摄像头的移动侦测报警,转换后延迟能达到 5 分钟,根本达不到实时监控的要求。” 小王揉了揉太阳穴,继续说,“要是重新开发一套兼容所有硬件的系统,至少需要两个月,还得额外投入 100 万,这样一来,肯定会耽误房屋预售进度,王总那边估计会有意见。”
林辰看着测试报告上的数据异常记录,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大脑飞速运转。突然,他想起前世在互联网大厂工作时,接触过的一套 “智能硬件集成平台”—— 这套平台由国内一家知名科技公司开发,内置了 200 多种主流智能硬件的驱动程序,能自动识别不同品牌设备的数据格式,实时转换为统一的标准格式,再对接软件平台。当时他还参与过类似项目,用这套平台解决了跨品牌硬件的兼容性问题。
“别慌,我有办法。” 林辰立刻拿出手机,翻找通讯录,找到了那家科技公司销售总监的电话。电话接通后,他直接说明需求:“张总,我们正在做一个智慧社区项目,遇到了不同品牌智能硬件的兼容性问题,需要你们的集成平台,你们能不能安排技术人员过来对接?最好能在两周内解决问题。”
张总听说辰星科技是启明资本投资的企业,又有智慧社区的标杆项目潜力,立刻答应:“林总放心,我们明天就派技术团队过去,争取一周内完成平台部署,两周内实现所有硬件的数据对接。”
第二天,科技公司的技术团队准时抵达项目现场。他们带着集成平台的服务器和调试工具,与小王的团队一起,逐一对接智能门禁、停车场、安防系统。集成平台果然不负所望,通过内置的驱动程序,自动识别了三个品牌设备的数据格式,实时将 XML、二进制流转换为 JSON 格式,再传输到 “智慧社区” 小程序的后台。测试结果显示,数据传输延迟控制在 1 秒以内,字段丢失率为 0,完全满足项目要求。
两周后,兼容性问题彻底解决。小王拿着最新的测试报告,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林总,所有硬件的数据都能正常对接小程序了!居民现在能通过小程序查看停车场空位、授权访客、接收安防报警提醒,比预期的效果还好。” 林辰点了点头,叮嘱道:“后续要持续监控数据传输情况,每周做一次压力测试,确保高峰期不会出现卡顿或数据丢失。”
可技术难题刚解决,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在智慧社区项目公示会上,几十位意向购房者围在展示区,提出了不少疑虑。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女士皱着眉问:“小区里装这么多智能摄像头,会不会拍到我们家里?还有人脸识别,我们的人脸数据存在哪里?会不会被泄露啊?” 她的话立刻引起了其他居民的共鸣:“是啊,现在很多平台都泄露用户数据,我们的信息安全怎么保障?”“要是有人破解了小程序,是不是就能随便进小区了?”
林辰立刻走到居民中间,拿起话筒,语气诚恳地解释:“各位业主,大家担心的**和信息安全问题,我们早就考虑到了。首先,小区的智能摄像头,全部安装在公共区域,比如小区入口、楼道、停车场、绿化带,镜头角度经过专业调试,绝对不会拍摄到居民家中;而且摄像头的存储周期只有 30 天,超过期限会自动删除,避免数据长期留存。”
他顿了顿,继续说:“关于人脸识别数据,我们采用本地服务器存储,所有数据都会进行 AES-256 加密,这种加密算法是银行级别的,破解难度极大;而且数据只用于小区门禁和梯控,不会上传到任何第三方平台,也不会用于其他用途。我们还和公安部门签订了数据安全协议,定期接受安全检查,确保数据万无一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