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喜庆氛围还未完全消散,辰星科技的办公室里却弥漫着一丝焦虑。正月初十,“宜居生活” APP 正式在应用商店上线,陈默带领技术团队熬夜优化的界面的流畅度,运营部提前整理的商家清单,本以为能迎来开门红,可上线首周的数据,却给了所有人一记重击。
“林总,这是上周的用户数据。” 运营主管周莉拿着报表,语气沉重地走进林辰办公室。报表上的数字格外刺眼:日均新增用户不足 1000 人,累计用户仅 6800 人;商家入驻更是惨淡,只有 53 家,且多是小型餐饮店和个体家政师傅,连锁品牌寥寥无几。
林辰接过报表,手指在 “新增用户” 那栏反复摩挲,眉头紧紧皱起。他打开后台,看着用户留存数据 —— 次日留存率 35%,7 日留存率仅 18%,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50% 和 30%。“问题出在哪?” 他自言自语,脑海里快速复盘上线前的准备:技术没问题,界面流畅度测试得分很高;商家资源也对接了不少,为什么没人愿意入驻?用户为什么下载了又卸载?
他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开会。陈默率先开口:“技术方面我们排查过了,APP 的闪退率低于 0.5%,加载速度也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上,应该不是技术问题。” 周莉补充道:“我们做了用户调研,很多用户反馈‘不知道 APP 能干嘛’,还有人说‘商家太少,想点的外卖没有,想约的家政也没有’。”
“这就对了。” 林辰恍然大悟,“我们只注重了 APP 的功能开发,却忽略了推广和商家资源整合。用户不知道 APP 的存在,知道了也因为商家少而卸载;商家因为用户少而不愿入驻,形成了恶性循环。” 他看向坐在角落的刘娜,眼神坚定:“刘娜,APP 推广的重担,我交给你了。需要多少预算,需要哪些部门配合,你尽管提,一周内,我要看到用户增长的明显变化。”
刘娜愣了一下,随即站起身,语气坚定:“林总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 她心里清楚,这不仅是对她的考验,更是 “宜居生活” APP 能否活下去的关键。
当天下午,刘娜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翻遍了市面上所有生活服务 APP 的推广案例,从 “美团” 的早期地推,到 “滴滴” 的补贴策略,再到 “小红书” 的网红合作,一一分析利弊。她知道,“宜居生活” 作为新 APP,没有品牌知名度,必须用 “猛药” 打开市场。
傍晚时分,刘娜拿着一份厚厚的推广方案,走进林辰办公室:“林总,我制定了‘线上 线下’的推广方案。线上方面,我们做新用户补贴和网红合作;线下方面,重点做地推和商家联动。”
她指着方案详细介绍:“新用户补贴,我计划推出‘注册即送 50 元优惠券’——15 元餐饮满减券(满 30 减 15)、15 元家政满减券(满 100 减 15)、20 元维修满减券(满 150 减 20),优惠券有效期 7 天,倒逼用户尽快使用;网红合作方面,我筛选了本地 15 位美食、生活类网红,粉丝量在 5-10 万之间,性价比高,让他们拍摄 APP 使用教程,比如‘用宜居生活点外卖有多划算’‘约家政师傅的正确姿势’,发布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每篇内容带 #宜居生活 APP# 话题,还能参与平台流量扶持。”
“线下方面,” 刘娜继续说,“我们在市区 10 个大型商场、20 个中高端小区安排地推人员,现场摆展架、发传单,用户当场下载注册,除了线上优惠券,还送定制帆布袋、钥匙扣等小礼品;商家方面,我们推出‘入驻首月零抽成’,原本计划的 12% 抽成,首月全免,还帮商家免费设计线上店铺页面,吸引他们入驻。”
林辰看着方案,满意地点头:“预算需要多少?” “线上补贴预计 50 万,网红合作 20 万,地推物料和礼品 10 万,总共 80 万。” 刘娜回答。“没问题,预算我批了!” 林辰立刻签字,“技术部配合做好优惠券发放系统,运营部协助地推人员招聘和培训,市场部全力配合你。”
推广方案从正月十六正式落地。当天早上,市区的万达广场门口,地推人员穿着印着 “宜居生活” LOGO 的红色马甲,摆起了展台。“阿姨,下载‘宜居生活’APP,注册就送 50 元优惠券,点外卖满 30 减 15,特别划算!” 地推员小张拿着传单,热情地向路过的市民介绍。一位阿姨半信半疑地下载注册,领到优惠券后,当场点了一份 28 元的早餐,用了 15 元优惠券,只花了 13 元,惊喜地说:“真这么便宜?以后点外卖就用这个 APP 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