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辰星科技品控口碑的稳固与全国市场布局的完善,“定制化服务” 逐渐从 “附加优势” 成长为 “核心竞争力”。在质量危机后的第 7 个月,当行业还在比拼标准化产品的价格时,辰星科技已凭借 “快速响应、精准适配” 的定制化能力,在细分场景订单中持续突围 —— 成都山区社区的防雷电门禁、西安社区的双语界面系统接连落地,不仅填补了行业定制化服务的空白,更让公司新增订单在 1 个月内再增 1.8 亿,累计突破 10 亿大关,进一步拉大与同行的差距。
成都某山区社区的合作邀约,源于一次特殊的 “气候适配需求”。该社区位于成都西部龙门山脉附近,因地处高海拔山区,每年雷雨季节(6-8 月)雷电活动频繁,此前安装的普通智能门禁,曾因雷击导致电路烧毁,不仅影响居民出行,还造成安全隐患。社区物业在考察北京、上海项目后,联系辰星科技,提出 “门禁系统具备防雷电功能” 的核心需求:“我们希望设备能承受雷暴天气的感应雷击,至少保证核心部件不损坏,同时在雷击后能快速恢复功能,不能影响居民正常使用。”
接到需求后,林辰立刻安排研发团队奔赴成都山区实地调研。研发人员发现,该社区的门禁安装位置多在开阔的社区入口,无高大建筑遮挡,容易成为雷击目标;且山区电网电压波动较大,雷电感应产生的瞬时高电压,很容易通过电源线、信号线侵入门禁内部电路。“普通门禁的防雷措施,仅能抵御轻微的感应雷击,无法满足山区的极端需求。” 研发总监陈默在调研总结会上指出,“我们需要从‘外部防护 内部抗扰’两方面入手,打造专门的防雷电门禁。”
研发团队仅用 1 周就敲定技术方案,随后启动紧急研发:外部层面,为门禁加装 “复合型防雷器”,能同时防护直击雷和感应雷,将雷电流引入大地,避免侵入设备;在门禁外壳顶部安装 “避雷针导流带”,形成局部防雷保护区,降低被雷击的概率;内部层面,对核心电路采用 “三级浪涌保护” 设计,在电源线、信号线入口处分别加装浪涌保护器,逐级削弱瞬时高电压,确保芯片、主板等核心部件不受损坏;同时增加 “雷击自动恢复模块”,若设备遭遇轻微雷击,模块能自动重启系统、修复故障,无需人工干预。
为验证方案可靠性,研发团队还在实验室模拟山区雷暴环境,用专业设备模拟 10 次感应雷击(电压峰值 10kV),测试结果显示:防雷电门禁的核心部件无任何损坏,雷击后平均恢复时间仅 2 分钟,完全满足社区需求。从需求沟通到方案落地,辰星科技仅用 1 个月就完成研发、测试、生产全流程,当第一批防雷电门禁运抵成都山区社区时,物业负责人惊叹道:“没想到你们能这么快拿出适配方案,比我们预期的时间缩短了一半,这效率太让人惊喜了!” 最终,双方签订 6000 万订单,覆盖社区 12 个出入口的门禁升级,同时约定雷雨季节后,辰星科技将上门进行防雷性能检测,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
西安某社区的合作,则聚焦 “多语言适配场景”。该社区位于西安高新区,周边聚集了大量外资企业,外籍居民占比达 30%,此前使用的门禁系统仅支持中文界面,外籍居民操作困难,多次出现 “因看不懂界面导致识别失败” 的情况。社区物业在对比多家企业后,选择辰星科技,提出 “门禁系统支持中文 英文双语界面” 的需求,同时要求界面字体、操作流程符合外籍居民使用习惯,比如将 “开门记录” 翻译为 “Access Log”,将 “紧急呼叫” 设置为醒目的红色按钮。
不同于防雷电门禁的硬件改造,双语界面需求更侧重软件适配,但对 “细节精准度” 要求极高。辰星科技迅速组建专项开发小组,从三个维度推进:一是界面文本翻译,邀请专业翻译团队(含 2 名母语为英语的外籍专家)对门禁系统的所有界面文本进行翻译,确保术语准确(如 “人脸录入” 译为 “Face Enrollment” 而非 “Face Input”)、表述自然,避免直译导致的理解偏差;二是操作流程优化,根据外籍居民的使用习惯,将界面按钮布局调整为 “左功能、右确认” 的西式设计,同时增加 “操作引导动画”,点击按钮时自动播放简短的操作提示视频;三是语言切换便捷性,在登录界面设置 “语言切换栏”,支持中文、英文一键切换,同时系统能根据用户上次使用记录,自动默认对应语言,无需重复设置。
开发过程中,团队还邀请西安社区的 5 名外籍居民参与测试,根据反馈调整细节:将英文界面的字体从 “宋体” 改为更易读的 “Arial”;将 “密码输入错误” 的提示音,从中文语音改为中英双语提示;增加 “语言偏好设置” 选项,允许用户自定义界面语言、日期格式(支持 “年 / 月 / 日”“月 / 日 / 年” 两种格式)。仅 2 周时间,双语界面系统就完成开发与测试,落地西安社区后,外籍居民操作成功率从之前的 60% 提升至 98%,社区物业特意发来感谢信:“你们的双语系统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现在外籍居民再也不用因为界面问题找物业帮忙了。” 此次合作,辰星科技拿下 4000 万订单,除门禁系统升级外,还同步承接了社区智能停车引导系统的双语改造,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