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滨海湾某写字楼的会议室里,环球资本东南亚区战略会议正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氛围中。长桌两侧,环球资本高管与欧安防东南亚区团队成员面色凝重,桌上摊开的《东南亚智慧城市项目竞标复盘报告》,用刺眼的数据宣告着他们在这片市场的失利 —— 过去 14 个月,欧安防在与中国智慧产业联盟的 12 次直接竞标中,仅艰难拿下 2 个小型社区安防项目,其余 10 次均以失败告终;更严峻的是,为了争夺订单,欧安防多次将报价压低至成本线附近,导致已中标项目的利润被压缩至 5% 以下,远低于最初预期的 15%,部分项目甚至面临亏损风险。
约翰作为环球资本亚太区负责人,率先打破沉默。他拿起激光笔,指向报告中 “竞标失利原因分析” 一页,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无奈:“我们原本以为,凭借欧安防的‘全进口设备 全球技术支持’,能快速抢占东南亚市场。但现实是,中国联盟的‘本地化 协同化’模式,比我们更适应这里的需求 —— 他们能为马来西亚的暴雨天气定制防水设备,为泰国的多语言环境优化系统界面,甚至能在 2 小时内响应售后需求,这些都是我们短期内无法做到的。”
欧安防东南亚区负责人托马斯补充道:“更棘手的是,联盟的‘一体化方案’让我们很难找到突破口。比如在越南胡志明市项目中,我们的安防设备性能并不差,但联盟能将安防、交通、政务系统打通,形成完整的智慧城市服务包,而我们只能提供单一的安防产品,客户自然会选择更全面的方案。” 他停顿了一下,拿出一份成本核算表,“为了应对价格竞争,我们已经将设备利润率从 18% 降至 8%,但联盟依靠供应链协同,采购成本比我们低 12%,我们根本无法在价格上与之抗衡。”
会议进行到一半,环球资本 CFO(首席财务官)抛出了更现实的问题:“过去 14 个月,我们在东南亚智慧城市领域投入了 1.2 亿美元,但仅获得 0.3 亿美元的营收,投资回报率不足 25%,远低于公司其他业务板块。如果继续加大投入,不仅可能无法扭转局面,还会拖累整体利润。”
经过三小时的激烈讨论,环球资本最终做出艰难决策:正式缩减东南亚智慧城市领域的投入 —— 未来一年内,将欧安防在东南亚的团队规模从 50 人裁至 20 人,仅保留核心的客户维护团队;暂停对新项目的竞标支持,仅专注于已中标项目的交付;同时,将原本计划投入东南亚市场的 5 亿美元资金,转投至欧洲和北美市场。
“中国联盟已经在东南亚形成了难以撼动的优势,他们的‘本地化协同’模式不是靠资金就能复制的。” 约翰在会议结尾总结道,“短期内,我们很难在这片市场击败他们,与其继续消耗资源,不如及时调整战略,将精力集中在我们更具优势的区域。” 消息传出后,东南亚智慧城市行业一片哗然,多家媒体评论称:“环球资本的退出,标志着外资企业在东南亚智慧城市市场的扩张计划彻底落空,中国联盟的行业地位进一步巩固。”
与环球资本的收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智慧产业联盟正以更积极的姿态引领市场发展。在环球资本宣布决策的同一周,辰星科技联合联盟 6 家企业,正式发布《东南亚智慧城市发展白皮书》。这份厚达 200 页的白皮书,汇总了联盟在东南亚 18 个标杆项目的实践经验,涵盖社区安全、智能交通、政务信息化、旅游管理等四大领域,详细拆解了 “如何根据不同国家的气候文化定制方案”“如何实现跨系统数据互通”“如何建立高效的本地化服务网络” 等核心问题。
白皮书最核心的价值,是提出了 “因地制宜、数据互通、服务下沉” 的三大发展理念:“因地制宜” 强调根据东南亚各国的地理气候(如马来西亚多雨、泰国多台风)、文化习惯(如多语言环境、传统节日)、政策法规(如数据安全标准),设计差异化方案;“数据互通” 主张打破部门、系统间的数据壁垒,让安防、交通、政务等数据形成联动,提升智慧城市的运营效率;“服务下沉” 则要求将服务延伸至社区、景区等基层场景,通过建立本地化售后中心、培训本地技术人员,确保方案落地后能持续发挥作用。
白皮书发布后,迅速获得东南亚各国政府的高度认可。马来西亚房屋及地方政府部将其列为 “全国智慧城市项目规划参考文件”,要求各州政府在制定项目方案时借鉴其中的经验;泰国数字经济与社会部组织了 10 场白皮书解读会,邀请联盟专家为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讲解实践案例;印尼智慧城市协会更是将白皮书翻译成印尼语,向全国 200 多个城市的市政部门推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