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880章 解构 “高度”:《高度》的诗学意蕴与方言美学赏析

《高度》(粤语诗)

文/树科

高度!高度!高度!

高度喺天度……

高度!高度!高度!

高度距离度……

高度!高度!高度!

高度珠峰度?

高度!高度!高度!

系唔系喺高度啊?

高度!高度!高度!

你知嘅,高度喺你心度……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8.9.粤北韶城丹霞机场

解构 “高度”:树科粤语诗《高度》的诗学意蕴与方言美学赏析

文/阿蛋

在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中,方言诗歌以其独特的语音韵律、文化肌理与情感质感,为诗歌园地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树科的粤语诗《高度》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佳作,这首篇幅精短却意蕴丰沛的诗作,以反复咏叹的节奏、朴素却深邃的意象,在粤语特有的语音系统与文化语境中,构建起关于 “高度” 的多重哲思,既延续了中国古典诗歌 “以小见大” 的审美传统,又融入了现代诗歌的思辨特质。本文将从方言诗学、意象建构、哲学意蕴、节奏韵律四个维度,结合中外诗学理论与古典诗词传统,对《高度》进行细致拆解与深度赏析,探寻其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价值。

一、方言诗学:粤语的 “声” 与 “意” 构建诗歌的文化根系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 “活化石”,也是诗歌情感表达的 “原生载体”。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曾言:“方言入诗,不独在语音上添了乡土的色彩,在词汇上也添了乡土的色彩,更能表现地方的生活和情感。” 树科选择以粤语创作《高度》,并非简单的语言选择,而是将诗歌的情感内核与粤语的语音、词汇特质深度绑定,让诗歌从诞生之初便带有浓郁的文化根系与情感温度。

首先,从语音层面来看,粤语的声调系统为诗歌的节奏与情感表达提供了天然的 “韵律框架”。粤语拥有九个声调(部分地区为八个),相较于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其语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更为丰富,能够更细腻地传递情感的变化。《高度》一诗中,核心意象 “高度” 的粤语发音为 “gōu dou”,其中 “高”(gōu)为高平调,发音平稳且悠长,仿佛将 “高度” 这一概念从空间上向上延展;“度”(dou)为低平调,发音沉稳且厚重,为 “高度” 的延展提供了坚实的落点。这种 “高平 低平” 的声调组合,让 “高度” 一词的发音本身就充满了空间感与层次感,与诗歌所探讨的 “高度” 的空间属性、哲学属性形成了巧妙的呼应。

同时,诗歌中反复出现的 “高度!高度!高度!” 的咏叹句式,在粤语的语音系统中产生了独特的 “情感共振”。粤语的发音相较于普通话更为短促有力,尤其是在表达强烈情感时,短促的音节能够形成密集的情感冲击。“高度!” 作为独立的感叹句,在粤语中发音简洁明快,三个连续的 “高度!” 叠加,形成了如同鼓点般的节奏,既像是诗人对 “高度” 的执着追问,又像是对 “高度” 这一概念的反复确认,让诗歌的情感表达从平缓逐渐走向强烈,再到最后的沉静反思,形成了完整的情感曲线。

其次,从词汇层面来看,粤语中 “度” 的多义性为诗歌的意象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粤语中,“度” 不仅可以表示 “程度”“幅度”,还常作为方位助词,相当于普通话的 “里”“处”,如 “屋企度”(家里)、“街度”(街上)。《高度》一诗中,“高度喺天度”“高度距离度”“高度珠峰度”“高度喺你心度” 等句式,正是巧妙运用了 “度” 的这一方位助词功能,将 “高度” 与 “天”“距离”“珠峰”“心” 等不同的空间与概念进行绑定,让 “高度” 从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具体存在。

这种词汇的多义性运用,并非树科的独创,而是对中国古典诗歌 “一词多义”“意象叠加” 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常通过词语的多义性来拓展诗歌的意蕴,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的 “绿”,既表示颜色,又表示动作,让诗句充满了动态感与生命力。树科对 “度” 的运用,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度” 不仅是连接 “高度” 与其他意象的 “桥梁”,更让 “高度” 的内涵不断丰富 —— 从 “天度” 的自然高度,到 “珠峰度” 的地理高度,再到 “心度” 的精神高度,“度” 的每一次出现,都让 “高度” 的概念实现一次升华,最终完成了从具象到抽象、从物理到精神的跨越。

此外,粤语的口语化特质让诗歌更具 “在场感” 与 “对话感”。《高度》一诗的结尾 “系唔系喺高度啊?”“你知嘅,高度喺你心度……”,采用了粤语中常用的口语句式,“系唔系”(是不是)带有疑问的语气,仿佛诗人在与读者对话,将读者拉入诗歌的情境中;“你知嘅”(你知道的)则带有亲切的确认语气,像是朋友间的倾诉,让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自然、真诚。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打破了传统诗歌的 “典雅” 壁垒,让诗歌回归到日常的情感交流中,正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所说:“诗歌不是情感的放纵,而是情感的逃避;不是个性的表达,而是个性的逃避。” 但树科的《高度》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口语化的方言表达,让诗歌成为情感的 “直接传递”,让读者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到诗歌的温度与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