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女帝驭心:皇夫谋天下 > 第96章 战后抚恤,人心凝聚

女帝驭心:皇夫谋天下 第96章 战后抚恤,人心凝聚

作者:白雪姬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4:56:18

烽火重燃,炽烈的火焰撕裂了沉沉夜幕,将半边天穹染成血红,云层边缘被灼烧出金红的裂痕,仿佛苍天也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事震颤。寒风裹挟着焦土的气息呼啸而过,卷起残破的旌旗猎猎作响。玉沁妜静立于高台之巅,玄色长袍在风中翻飞如墨蝶振翅,发丝微扬,面容冷峻如霜刻。她指尖紧扣令旗杆,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仿佛要将满腔决意尽数注入那根象征权柄的旗杆之中。

她并未立刻下令进攻,目光沉沉落在传令兵呈上的密报上,纸页在风中微微颤动,如同战局未定的心跳。片刻后,她缓缓抬眼,视线掠过脚下层层叠叠的营帐、列阵待发的铁甲将士,最终落在远方——那里,硝烟尚未散尽,如灰蛇般盘踞在荒原之上,与残雪交织成一片斑驳的死寂。焦黑的断木斜插在雪地里,像是大地无声的哀鸣;碎裂的盾牌与折断的长枪散落各处,映着火光泛出冷铁的幽芒。寒风吹过,卷起一缕缕灰烬,如同亡魂的低语,在空旷的战场上徘徊不去。

天地之间,唯有风声、火声、铠甲轻响,以及那压抑到极致的寂静,预示着风暴即将再临。

“影十七。”她开口了,声音并不高,却如利刃破冰,穿透层层风雪,直抵人心深处。每一个字都沉得像坠着铁块,“带死士入西侧残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影十七单膝跪地,黑甲覆霜,面罩之下只余一双冷峻的眼。他抱拳领命,起身时动作干脆利落,未发一言,身影便如鬼魅般隐入那片灰白交杂的雾气之中,仿佛被风雪吞没,不留痕迹。

百里爵立于高台边缘,铠甲未卸,肩头积着一层薄雪,尚未融化,映着他冷峻的面容。他侧目看向身旁女子——那位执掌天下权柄、令万军俯首的女帝。她站在风口,却不曾瑟缩半分,反而如松如岳,镇住整片战场的哀恸与寂静。

他低声说道:“若真是伏兵,此刻早已藏不住动静。风雪虽大,可人声、马息、火气……终究瞒不过斥候耳目。”

她没有立刻回应,只是缓缓抬手,解下身上那件厚重的玄金龙纹披风。布料滑落肩头的瞬间,发出细微的摩擦声,像是岁月在低语。她将披风轻轻叠好,缓步走下高台石阶,每一步都踏得极稳,仿佛怕惊扰了这片沉睡的亡灵之地。

战后的大地上,死寂得令人窒息。断旗斜插,焦木横陈,冻土上凝结着暗红血迹,像一幅被风雪侵蚀的画卷。零星几处火堆仍在燃烧,噼啪作响,火星跳跃,映照出残肢断臂的轮廓,也照亮了士兵们麻木而疲惫的脸庞。

她走到一具阵亡校尉的遗体前停下脚步。那人仰面躺着,双目微睁,脸上还残留着临终前的挣扎与不甘。胸前甲胄歪斜,断裂的锁链垂落一侧。她蹲下身,动作轻柔得近乎虔诚,将手中的披风缓缓覆在他冰冷的身体上,又伸手,一点点扶正他胸前歪斜的甲片,指尖拂过那道裂痕,仿佛在抚平一段未尽的忠诚。

身后千军肃立,无人敢动,亦无人敢言。有人眼眶泛红,泪水在寒风中迅速凝成冰珠;有人紧咬牙关,下颌线条绷得几乎要碎裂;角落里传来压抑的啜泣,一声接一声,像是从地底渗出的悲鸣,撕扯着每个人的心脏。

她终于站起身,转身回望。目光扫过一张张染霜带血的脸,扫过那些颤抖的手、皲裂的唇、空洞却仍不肯闭合的眼睛。她的声音不高,却清晰传至每一个人耳中,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重量:

“此战,非为朕一人之胜,是你们用命换来的太平。朕记着每一个名字。”

百里爵心头猛然一震,仿佛有重锤撞在心口。他跟随她多年,见过她在御书房批阅奏折时冷面如铁,朱笔点落,生死由她一念之间;也见过她在朝堂之上掷杯震群臣,怒斥奸佞,威压四方。可眼前的她,却如此低敛、如此贴近尘泥,像一位母亲俯身拾起孩子摔碎的瓷碗,小心翼翼,生怕遗漏一丝碎片。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她不是在施恩,而是在偿还。以帝王之尊,向万千将士低头致谢。

“凌霄。”她轻唤。

凌霄自后方快步上前,步伐稳健,手中捧着三卷黄帛文书,边角镶金,封印完整,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命。他的呼吸微微急促,指尖因寒冷而泛白,却仍将文书捧得极高,不敢有丝毫怠慢。

“宣。”她说,语气平静,却自有雷霆之势。

凌霄深吸一口气,展开第一卷,朗声诵读:“奉天承运,女帝诏曰:凡参战将士,皆记首功;伤者加功两级,赐金帛抚恤;阵亡者名录刻入忠烈碑,家属授田十亩、宅一所,免赋役十年!”

话音落下,人群中已有老兵扑通跪地,额头重重磕在冻土之上,发出沉闷声响。他们年迈体衰,战后余生,本已无求,可这一刻,却哭得像个孩子。有人喃喃念着儿子的名字,有人抚摸着腰间旧刀,泪流满面。那是被尊重唤醒的尊严,是血未曾白流的证明。

第二卷展开,凌霄的声音略显哽咽:“重伤不治者,追授偏将军衔,子女入国子监读书,由朝廷供养至成年。”

一名年轻士兵正抱着同袍的尸首,原本沉默如石,听到这一句,突然仰头嘶吼,放声大哭。那哭声凄厉而痛彻心扉,不是为自己,而是为那个再也不能回家的兄弟——他曾答应替他带回一封家书,他曾说打完这场仗就回乡娶妻,可如今,只剩下一具冰冷的躯壳,和一件染血的战袍。

风雪似乎也为之停滞了一瞬。

第三卷缓缓展开,玉沁妜亲自接过御笔,笔尖蘸墨,浓黑如夜。她提笔落款,在诏书末尾一笔一划写下自己的名讳——“玉沁妜”三字刚劲有力,如剑出鞘,不容置疑。

墨迹未干,她抬眸环视全场,目光如炬,穿透风雪,直击人心:“今日之令,一字不改,终身有效。若有欺瞒克扣者,杀无赦。”

千军齐跪,铠甲撞击之声汇成一片金属洪流,山呼万岁之声响彻云霄。那声音不再只是礼制下的应和,不再是机械的口号,而是从胸膛深处迸发而出的真心,是信仰的共鸣,是血与命换来的敬仰。

风雪依旧狂舞,可此刻的天地,仿佛有了温度。

玉沁妜立于万人之前,背影孤绝,却又无比巍峨。她望着远方硝烟未散的战场,心中默念:

你们的名字,不会湮灭于史册;你们的牺牲,不会被时间遗忘。

这江山,因你们而存;这太平,由你们奠基。

朕在此立誓——生不负你,死不负魂。

夜深,伤营内烛火摇曳,映得帐中光影浮动,如同人心深处难以平息的波澜。百里爵掀开厚重的帐帘,寒气随之卷入,烛火猛地一晃,几乎熄灭。他站在门口,目光落在角落那道纤细却挺直的身影上。

玉沁妜正坐在一张矮榻边,手中握着一只粗陶碗,碗里是刚熬好的药汤,黑褐色的液体还冒着微弱的热气,药香混着血腥味在空气中弥漫。她低垂着眼,睫毛在烛光下投下一小片阴影,神情专注得仿佛整个天地只剩眼前这个少年。

榻上的少年不过十七八岁,面庞尚带稚气,右臂齐肩被斩断,伤口虽已包扎,但纱布边缘仍渗出暗红血迹。他脸色惨白如纸,嘴唇微微翕动,气息微弱,嘴里断断续续地呢喃着:“娘……娘……我想回家……”

玉沁妜的手几不可察地颤了一下,她缓缓舀起一勺药,轻轻吹了吹,才小心翼翼地递到少年唇边。“喝一点,再坚持一下。”她的声音极轻,像风拂过枯叶,却又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温柔,“你很快就能见到你娘了,但她现在也在等你活着回去。”

少年勉强吞咽了几口,随即又陷入昏沉。她没有停下,依旧一勺一勺地喂着,动作轻得像是怕惊扰一场梦——一场稍有不慎就会碎裂的、关于生的幻梦。

百里爵默默走近,脚步极轻,生怕打破这份近乎神圣的静谧。他看着她低头照料的模样,忽然觉得胸口发闷。他曾见过她在朝堂之上舌战群臣,在战场上调度三军,在密室之中破解敌方机要,冷静果决,杀伐决断。可此刻的她,却像是一株在寒夜里独自绽放的白莲,柔弱却倔强,无声地对抗着命运的暴虐。

“他还能活吗?”百里爵终于开口,声音低沉。

玉沁妜没有抬头,只是将最后一口药喂完,才轻轻放下碗,用干净的布巾擦去少年嘴角的残渍。“能。”她说,语气坚定,“只要明日前线不再送来更多重伤者,只要药材能及时送到。”

她说这话时,手指轻轻抚过少年残缺的肩膀,指尖微微发凉。她在心里默念:你要撑住,不只是为了你自己,更是为了那些还在等你的人。这世间最残忍的事,不是死,而是让亲人眼睁睁看着孩子闭上眼睛。

医官这时从另一侧走来,神色凝重,压低声音禀报:“启禀陛下,金创药已经耗尽,雪莲膏也只剩下三盒。若明日再有大批重伤员送来……恐怕……难以为继。”

帐内一时寂静。烛火跳了跳,映出玉沁妜侧脸冷峻的轮廓。

她缓缓站起身,未披斗篷便转身朝帐外走去。寒风扑面而来,吹乱了她束得一丝不苟的发髻,几缕青丝贴在颊边,更衬得她面容清冷如霜。

“凌霄。”她唤,声音不高,却穿透夜色。

凌霄早已在帐外等候多时,一身黑衣隐于暗影之中,身形笔直如松。他快步上前,单膝跪地:“属下在。”

“调京中库房所有战备药材,包括金创药、止血散、雪莲膏、续筋丸,全部清点装箱。”她背对着他,望着远处几座仍在冒烟的焦黑营帐,火光映在她眼中,燃起一簇冷焰,“走天机楼密道,连夜运送。我要明早日出前,看到第一批药入营。”

“可是……宫里近日严查物资调动,尤其是天机楼通道,非军令不得擅启……”凌霄犹豫片刻,还是低声提醒。

“我说了,明早日出前。”她打断他,语气温淡却不容置疑,仿佛一道铁律落下,不容反驳,“天机楼现归我节制,密道通行令在我手中。你只需执行命令。”

凌霄垂首,嗓音沉稳:“是,属下即刻安排。”

她没有回头,只轻轻点了点头。夜风吹动她的衣袂,猎猎作响,像一面不肯倒下的战旗。

她站在营地中央,脚下是冻硬的土地,四周是此起彼伏的呻吟与低泣。她望着远方,那里曾是敌军突袭的方向,如今只剩残垣断壁与焦土。她闭了闭眼,终于问,“伤亡多少?”声音平静得近乎冷漠。

凌霄低头答道:“阵亡三百七十二人,重伤一百四十九,轻伤未计入。另有二十三人失踪,推测已被俘或……殁于火场。”

她沉默良久,再睁开眼时,眸中已无波澜,唯有深处藏着一丝极淡的痛意,像是埋在冰层下的火种,烧得缓慢而持久。

她知道,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破碎,是一对父母的绝望,是一段尚未开始的人生戛然而止。而她,必须继续往前走,不能停,也不敢停。

“准备祭坛。”她说,声音清晰而坚定,“我要焚香祭奠。”

凌霄迟疑:“此时风寒露重……”

“正因为风寒露重,他们才更需要一缕暖意。”她转过身,目光如刃,“那些死去的人,不是冰冷的数字,是活生生的将士。他们为国捐躯,连全尸都未能留下。我这点风寒,算得了什么?”

她说完,迈步朝祭台方向走去。身后,凌霄望着她的背影,久久未动。

百里爵不知何时也走了出来,站到他身旁,低声问:“她每次都是这样?”

凌霄点头:“每逢大战之后,必亲设祭坛,焚香三日。她说,亡魂若听不到名字,便找不到归家的路。”

百里爵望着那抹孤绝的身影在寒风中渐行渐远,心中忽生敬畏。那样的女子,不该被困于深宫,也不该被世人误解为冷酷无情。她只是把眼泪藏得太深,把责任扛得太重。

寒风呼啸,吹不散那一缕缕升腾的香气,也吹不灭她眼底那簇不肯熄灭的光。

这一夜,无人入睡。有人跪地痛哭,有人默默握紧刀柄,有人仰头望着星空,泪水滑落。

而她,始终站着,像一座不会倒塌的碑。

次日清晨,天光微明,寒雾如纱般笼罩着战场中央。昨夜刚清理出的一片空地上,已设起一座简朴而庄重的祭坛。松枝围成一个完整的圆圈,象征着轮回与归宿;中央摆放着三牲供品与几盘酒果,香气在冷空气中凝而不散。数十盏长明灯静静燃烧,火苗微微摇曳,仿佛在低语着亡魂的名字。

玉沁妜缓步而来,一身素白长袍随风轻扬,未戴凤冠,也无珠翠,只用一条素布将乌黑长发束于脑后。她的脚步很轻,却每一步都踏得坚定。她走到香炉前,亲手点燃三炷香,指尖微微颤抖,却依旧稳稳地将香插入炉中。青烟袅袅升起,缠绕在她眉间,像是无声的哀悼。

百里爵早已在一旁备好笔墨,砚台中的墨汁浓稠如血,笔锋蓄势待发。他望着她落座案前的身影,心头一紧——那背影单薄得几乎要被风吹走,可脊梁却挺得笔直,像是一根不肯弯折的旗杆。

她提笔蘸墨,笔尖落在纸上的一瞬,仿佛有千军万马在耳边奔腾。她写的是《告三军书》,字迹刚劲有力,横竖如刀,撇捺似剑,却又透出一股难以言说的温厚与悲悯:

“尔等所流之血,非为朕一人,乃为身后万千百姓得以安眠。朕不敢忘,山河铭记。今战事暂歇,抚恤必行。死者有名,生者有依。愿英魂归乡,愿余生安宁。”

最后一个字落下时,她停顿了许久,才缓缓搁笔。纸上的墨迹尚未干透,映着晨光,像是一道道未愈合的伤口。

她轻轻吹了口气,将文书递向百里爵。指尖触碰到他的那一刹那,两人皆是一怔。她迅速收回手,垂眸不语;他却怔了一瞬,随即低头接过,声音低沉:“臣……定不负所托。”

他捧着文书,一步步登上祭坛前的高台。晨光洒落,映得他月白色的锦袍泛起淡淡微光,宛如披着一层霜雪。他站定,目光扫过台下密密麻麻的将士,喉咙微动,终于开口。

声音清朗而沉稳,一字一句,清晰入耳:“尔等所流之血,非为朕一人……”

随着他朗读,台下的将士们渐渐静了下来。起初是沉默,继而是压抑的抽泣,有人低下头,用袖子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有人紧握双拳,指节泛白,仿佛要把所有的悲痛攥进骨子里;更多的人,在听到“死者有名,生者有依”时,默默跪了下去,额头贴上冰冷的地面,如同向大地许下誓言。

风起了,吹动旗帜,也吹动人心。长明灯的火焰轻轻晃动,像是在回应这场无声的祭奠。

祭罢,玉沁妜亲自走上前,接过那份文书。她看着纸上熟悉的字迹,忽然觉得胸口一阵闷痛——那是无数个夜晚伏案疾书的记忆,是她在灯下一笔一划写下阵亡将士姓名的日子,是她一次次强忍泪水、咬牙坚持的时刻。

她将文书投入火盆。火焰腾起,瞬间吞噬了纸页。火光映照着她的脸,忽明忽暗。纸灰升腾而起,如无数只白蝶翩跹飞舞,向着天际飘去,仿佛真的载着那些未能归乡的灵魂,踏上归途。

她久久伫立,直到最后一片灰烬消失在风中。

午后,她亲赴边关废墟。昔日巍峨的城墙如今只剩断壁残垣,积雪压在坍塌的砖石上,像是一层沉重的裹尸布。哨塔早已化作焦木残柱,孤零零地矗立在寒风中,如同守望者的遗骸。

工部郎中战战兢兢地呈上重建图纸,声音发颤:“陛下……此地损毁严重,若要恢复旧制,至少需三个月工期。且眼下暴雪未停,百姓恐难召集……”

玉沁妜站在废墟中央,目光扫过四周,良久未语。她的呼吸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眼神却比冰雪更冷。

“我给你半月。”她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如铁钉入石,“七日立木,半月成墙。国库拨银二十万两,征召附近百姓以工代赈。凡参与修筑者,每户赐米三石、布两匹。”

郎中惊愕抬头:“可……可百姓未必愿意冒雪前来啊!这天寒地冻,谁肯抛家舍业?”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脚步声。

先是零星几个身影,接着越来越多——有人推着独轮车,车上堆满木材;有人背着麻袋,里面装着沙土;还有老人牵着孩子,妇女抱着棉衣,队伍越聚越长,竟绵延数里。

一名老农率先走出人群,满脸风霜,眼中却燃着火光。他大声道:“我们来了!我家两个儿子上了前线,一个回了,一个没回来……这墙,我们修!为了他们,也为了我们的家!”

“我们修!”

“修!”

“修——!”

呼声如潮水般涌来,震得大地似乎都在颤抖。

玉沁妜站在焦土之上,望着这群热气腾腾的身影在寒风中忙碌——铲雪、搬木、夯土……他们的脸上没有怨恨,只有坚毅与希望。她忽然觉得眼眶发热,急忙别过脸去,不让任何人看见。

百里爵不知何时走到她身边,静静地看着这一切。良久,他轻声道:“他们不会白死。”

她没有回答,只是缓缓点了点头。手指蜷缩了一下,仿佛在回忆某个早已逝去的承诺。

第三日清晨,她最后一次登上城楼。

朝阳初升,金色的光芒洒在新立的木架上,泛出淡淡的光晕,像是为这座重生的城池披上了黎明的铠甲。她取出那面曾指挥千军的令旗,红底金纹,上面绣着龙腾虎跃的图腾。她凝视良久,指尖轻轻抚过旗面,仿佛还能听见战鼓雷鸣、号角齐鸣。

然后,她忽然抬手,用力一折——“咔”的一声脆响,令旗从中断裂。

她毫不犹豫地将其投入早已备好的火盆。火焰猛然腾起,贪婪地吞噬着那面象征权力与战争的旗帜,火星四溅,如同最后的礼花。

“战时权柄,至此归还。”她说,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可动摇的决绝。

百里爵站在一旁,看着她疲惫却坚定的侧脸,忽然笑了。那笑容极淡,却温暖得像是破开云层的第一缕阳光。

“你终于肯歇一歇了。”他说。

她转头看了他一眼,嘴角微扬,却不否认:“不是歇。”

她望向远方蜿蜒的官道,那里已有尘烟升起,是銮驾启程的征兆。

“是换个方式走。”她低声说,像是对自己,也像是对这片土地许诺。

午时,銮驾启程。

她登车前,从怀中取出那卷羊皮卷——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阵亡将士的姓名,每一个名字都是她亲手誊录,每一笔都浸着泪与血。她将它紧紧抱在胸前,仿佛抱着整个冬天的重量。

百里爵翻身上马,立于车驾之侧。凌霄早已先行出发,沿途驿站皆已安排妥当,只为护这一程平安。

车轮碾过残雪,发出沉闷的咯吱声,像是大地在低语。她靠在车内软垫上,闭目养神,可手指始终紧紧攥着那卷羊皮,指节泛白,仿佛稍一松手,那些名字就会随风消散。

百里爵骑在马上,不时回头望一眼渐远的边关。风卷起他的衣角,露出袖口一处未曾拆去的流苏结——那是三年前她赐下的饰物,本该在战后归还,他却一直留着,藏在袖中,从未示人。

他低头看着那抹暗红的结,忽然低声问,声音轻得几乎被风吹散:“你说……他们以后会讲这段故事吗?”

车内许久无声。

就在他以为她已睡着时,帘幕微动,传来她极轻的回答:“只要有人记得名字,故事就不会结束。”

他怔住,随即嘴角缓缓扬起,勒马前行,不再言语。

风继续吹,雪仍在飘,但前方的路上,已有春的消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