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女帝驭心:皇夫谋天下 > 第69章 暗处黑手,身份初疑

女帝驭心:皇夫谋天下 第69章 暗处黑手,身份初疑

作者:白雪姬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4:56:18

烛火微微一颤,昏黄的光晕随之摇曳,在玉沁妜纤细的指尖投下忽明忽暗的影子。她凝视着手中那根断裂的竹签,轻轻将它夹在食指与拇指之间,缓缓翻转数次,神情专注而沉静。竹签两端的弧角锐利得近乎刻意,那弧度太过规整,绝非寻常民间匠人凭手工所能雕琢出的形制。她微微蹙眉,将竹签凑近烛光,借着微弱却清晰的光线,用指甲沿着签身轻轻刮过,触感细腻如抚上等玉石,毫无粗糙之感;再看那断面处,纹理细密均匀,层层叠叠,分明是经由宫廷匠坊特制磨具压制而成,工艺精良,一丝不苟。

她沉默片刻,将竹签轻轻搁回案上,动作轻缓,仿佛怕惊扰了这深夜的寂静。随即提起一支小楷笔,笔尖浸入墨砚,蘸足浓墨,略一停顿,便在一张素白笺纸上落笔疾书。笔走龙蛇,字迹清峻有力,不带丝毫迟疑。不多时,两道隐秘而紧要的密令已然写就,墨迹未干,在烛光下泛着幽幽光泽,仿佛蕴藏着不可言说的深意。纸页静静躺在案头,如同蛰伏的暗流,只待时机一至,便会悄然掀起波澜。

第一道密令送往天机楼:彻查近十日内进出宫禁的所有粮车通行记录,凡未经申报来源、或以私人户头名义承运的白米,一律详细登记并备案存查;尤其重点排查其来源是否涉及华阳郡辖下的各大米行,同时严密稽核是否有悬挂肃王府标识的运输车辆混迹其中,务必追查至每一车每一户的经手人与签发凭证。

第二道密令直送绝杀堂:立即提取今日所获竹签实物样本,与宫中秘档所藏“王府密文签”旧底进行比对,细致查验其材质纹理、尺寸规制以及刻痕的深浅、走向与排列规律是否完全一致;若确认相符,则即刻调阅三皇子封地历年留存之文书卷宗与遗物清单,顺藤摸瓜,追溯此类签文最后一次启用的具体时间、使用缘由及经手人员,务求理清来龙去脉,不留一丝遗漏。

笔尖微顿,她略一沉吟,复又提笔添上一句:此事全程须隐秘行事,严禁惊动尚膳监与工部匠籍司,任何环节不得泄露风声,违者以泄密论处。

写毕,她将纸页置于灯下,缓缓吹去墨迹余湿,动作沉稳而谨慎。随后将密令仔细卷起,纳入特制铜管之中,再覆上火漆印信,封缄严密。门外候立的内侍悄然入内,双手接过铜管,低头退步而出,脚步轻悄如影,转瞬便消失在回廊深处。

片刻后,凌霄从偏殿侧门悄然入内,脚步极轻,仿佛踏在云絮之上,未惊起一丝尘响。他走近玉沁妜,伸手接过那支密令铜管,目光在封印上一掠而过,神色平静,只轻轻点头:“义姐放心,天机楼今夜便开始调档,绝不拖延。”

玉沁妜端坐案前,指尖轻叩檀木扶手,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不止是查档。”

她抬眸,目光如寒潭映月,直视凌霄:“我要知道每一辆运粮车是谁赶的,拉的是哪匹马,走的是哪条路。哪怕中途在城外换过一次驴,我也要查出那头驴是从哪家农户牵来的,牵驴的人叫什么名字,何时交接、何处交接、交给了谁。”

凌霄微微一怔,眉梢微挑:“义姐的意思是……您怀疑有人借官道之便,私运粮草?”

“不是怀疑。”她语气冷峻,毫无波澜,“是确认。”

她缓缓起身,衣袖拂过案角,烛火随之轻晃:“能用宫廷特制磨具刻制签牌,说明他们掌握着内廷信物;能调动未经兵部报备的粮车,说明他们对地方仓储与驿道调度了如指掌;更关键的是——那些百姓,为何甘愿为他们传话?为何明知违律,仍替人藏粮、递信、掩护行踪?这不是一时兴起的余党作乱,也不是散兵游勇的零星反抗。”

她顿了顿,一字一句道:“这是有人,在暗中重建一套完整的指挥体系。”

凌霄瞳孔微缩,低声问道:“那背后之人……莫非曾执掌一方军政实权?否则,如何能在如此短时间内,调动人力、掌控资源、渗透民间?”

“不止是曾掌实权。”玉沁妜冷笑一声,“而是至今仍保有旧部网络,且深谙朝廷运作之弊。他不是在逃的叛臣,就是在朝中仍有根基的‘自己人’。”

凌霄眉头紧锁:“若真如此,此人不仅熟悉体制,还懂得利用制度缝隙。天机楼查档或许能挖出线索,但若对方早已设下层层遮蔽,恐怕……不易追查。”

“我知道很难。”玉沁妜重新落座,语气温沉却不容置疑,“正因难,才更要查。一粒沙可坠城,一袋粮可养千兵。今日他运的是米面,明日就能运兵器甲胄。等我们察觉时,怕已成燎原之势。”

凌霄沉默片刻,终于沉声应道:“我明白。天机楼会动用所有暗线,从最底层的驿卒、仓吏、脚夫查起,顺藤摸瓜,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好。”她颔首,“你要快,但更要稳。每一步都得留下痕迹,以防将来对质时无据可依。”

“还有。”她忽然抬眼,“若发现任何与宫中旧档不符的签牌编号,立即封存,不得外泄半分。那可能是……当年‘玄圭七卫’的遗令残符。”

凌霄心头一震:“玄圭七卫?那不是早在十年前就被清算殆尽了吗?”

“是啊。”玉沁妜望着烛焰,眼神幽深,“可灰烬里,未必没有余火。”

她没有再开口,只是缓缓伸出手,取过面前的陶罐,轻轻倾斜罐口,几粒米便滚落进她的掌心。米粒颗颗圆润饱满,色泽洁白如雪,在烛火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表面看不出丝毫异常。她凝视片刻,指尖轻拨,从中挑出一粒略带细裂的米粒,凑近唇边,微微启齿,将其咬开。

咔的一声轻响,米壳碎裂。

竹签依旧如常,可这一次,她的目光却骤然一凝——在那根极细的竹签内侧凹槽中,竟缠绕着半截暗红色的丝线。丝线纤细得几乎难以察觉,仿佛是从竹芯深处自然生长而出,隐没于木质纹理之间,若非刻意剖开细察,绝难发现。

她立刻取出银镊,小心翼翼地将那丝线夹出,举至烛火前细细端详。那红丝柔韧异常,轻轻拉扯竟不断裂,颜色沉郁如凝血,不似寻常染色之物那般鲜亮张扬,反而透出一股难以言喻的阴诡之气,仿佛蕴藏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不是普通的染料。她低声说道,语气里没有疑问,只有笃定。

片刻后,她抬手召来贴身女官,声音清冷而沉稳:“取《千毒录》来,送至御案前。”女官领命退下,不多时便捧书而至。她翻开厚重古籍,纸页沙沙作响,一页页快速掠过,目光如刀,扫过一个个晦涩难解的条目,直至停在“微痕识主篇”中的某一处——“血蚕丝引”。

其文记载:取赤芍三两、青蒿五束、朱砂半钱饲蚕,昼夜不辍,历时三载,方得吐丝成线。此丝遇人体热气则色泽渐显,可用于密信隐记,唯先朝皇室药园曾秘育此蚕,后因牵涉宫闱机要、私传密令之弊,恐酿祸乱,遂下诏永禁培植,凡私养者,斩无赦。

她合上书册,殿内一时寂静无声。烛火在她眸中跳动,映出深不见底的寒光。窗外风起,帷幔微扬,仿佛有无形之息悄然游走于殿堂之间。她静坐良久,未发一语,唯有指尖轻轻摩挲着那半截暗红丝线,似在推演一段早已埋下的棋局,又似在等待某个注定到来的答案。

“全大胤会用这种丝的人,不超过五个。”她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寒泉滴落石上,“而敢用的——只有一处地方,那就是肃王府。”

凌霄眉头微蹙,眼中闪过一丝疑虑:“可三皇子早已被囚禁于天牢,他的亲信也几乎尽数落网。如今朝中局势渐稳,谁还能调动昔日药园的旧物?这背后之人,究竟从何而来?”

玉沁妜眸光微冷,似有霜雪凝于眼底。她轻轻摇头:“所以,动手的并非三皇子余党。而是比他更早布局、更深藏不露之人。此人不仅熟知肃王府旧制,还精通宫廷匠作之技,更能悄然操控民间生计命脉。这般手段,绝非寻常权谋之辈所能企及。”

她说着,缓步走到案前,提起笔来,在素白宣纸上写下三行清峻小楷:

其一,通王府旧制;

其二,掌宫廷匠技;

其三,控民间生计。

墨迹未干,她凝视良久,忽然唇角轻扬,笑意极淡,却透着几分讥讽:“不是余孽,是主谋。三皇子不过是他人棋盘上的一枚弃子,连他自己都未必知晓。”

凌霄心头一震,呼吸微滞:“您的意思是……这场流言根本不是为了营救三皇子?而是有人借他的名头,另立旗号,暗中聚拢民心?”

“正是如此。”她将纸折成方寸大小,不动声色地收入袖中,语气平静得仿佛在说一件寻常事,“他们想让百姓相信,朝廷之外尚有一股‘仁义之力’,专救孤寡老弱,施粥赠粮,赈济灾民。看似善举,实则步步为营。待人心归附,声势已成,便可揭竿而起,以‘为民请命’之名,行颠覆之实。”

凌霄脸色沉了下来:“可这等图谋,一旦败露,便是诛九族的大罪。谁敢冒此奇险?”

“正因为风险极大,所以他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她站起身,走向屋中央的舆图架,指尖轻轻落在西市的位置,目光如刃,“他以为我只会查施粥点,抓几个煽动舆论的说书人便罢了。但他错了——我不抓人,我要的是线索。”

她转过身,看向殿内侍立的内侍,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明日早朝之后,召京兆尹入宫觐见。就说朕近日听闻西市有善人匿名捐粮,日日施粥,救济贫苦。此等义举,实乃社稷之福。特命他详查此事,务必将每一批米的来源、运送时辰、押车之人相貌特征、所用车辆样式,一一记录呈报。”

内侍躬身应道:“奴婢明白,这就去传旨。”

待内侍退下,凌霄才低声问道:“您这是要放长线,钓大鱼?”

玉沁妜轻轻一笑,笑意未达眼底:“线早就放出去了。你以为那些施粥的锅灶只是施恩百姓?不,那是他们的密令传递之所。每一碗饭里,都藏着一道指令,每一次分发,都是一次暗中集结。”

她踱回案前,指尖轻敲桌面,节奏沉稳:“他们把密令藏进百姓的饭碗,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可他们忘了——饭可以热,米却留痕。稻谷产地、碾磨手法、运输路线,皆有迹可循。只要追下去,终会牵出那根最深的线。”

凌霄低声道:“若真如您所说,幕后之人既能通王府,又掌匠技,还能控民生……此人身份恐怕极不简单。莫非……与皇室有关?”

她抬眸看了他一眼,眼神幽深如夜:“你想到哪里去了?我只是想知道,是谁在用百姓的饥肠做文章,又是谁,在拿黎民的性命当筹码。”

顿了顿,她声音更低了些:“既然他敢动百姓的饭碗,那就别怪我——一寸寸,挖断他的根。”

这时,墨刃悄然步入大殿,黑袍纤尘不染,步履轻得几乎听不见回响。然而他那向来冷峻如霜的脸上,此刻却浮现出一丝罕见的凝重,仿佛背负着某种难以言说的沉重。

他双手捧着一只乌木匣,稳稳置于御前案上,动作谨慎得如同捧着一缕即将熄灭的魂火。只听“咔”一声轻响,匣盖开启,他从中取出一片泛黄的竹片,指尖微微一顿,才缓缓递上前去。

“陛下,”他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属下已比对过宫中所有旧档。此签所用材质,与当年三皇子府‘肃王令’残片完全一致——不仅纹理相同,连内部竹纤维的走向都分毫不差。更关键的是,两端弧角误差不足半毫,唯有王府专属匠人,凭借特制模具才能做到如此精准。”

玉沁妜接过竹片,将其与手中另一片并列对照。光线透过窗棂洒落,映出两片竹简几乎如出一辙的纹路与色泽。她眸光微闪,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果然一模一样。”

殿内烛火轻轻摇曳,映得她侧脸轮廓分明。

“还有。”墨刃并未退下,继续道,“属下追查了十年前华阳郡的文书流转记录。此类密签共制三百六十枚,专用于紧急军情传递,由王府长史亲自保管,严禁外流。七年前一场大火烧毁主库,登记册尽数焚毁,此后再无使用记载。”

“但有人留了备份。”她冷冷接话,唇角勾起一抹讥诮的弧度。

“是。”墨刃点头,目光沉静,“而且此人不仅保存了签文原件,还掌握了‘血蚕丝引’的制法。这意味着……他要么曾深入王府核心机要之地,接触过原始档案;要么——”

“——本身就是当年参与密制之人。”她毫不犹豫地接上,语调如冰刃划过石面。

殿内一时陷入寂静,唯有风穿廊而过,吹动帷帐轻晃。凌霄站在角落,眉头紧锁,终于忍不住低声开口:“要不要立刻封锁药园出入名册?彻查所有进出人员?”

“已经封了。”玉沁妜淡淡回应,目光未离那片竹简,“我刚才已密令女官调取近十年相关档案,重点核查是否有外泄记录,尤其是近三年内,凡是进入过药园蚕室、接触过育蚕流程的每一个人,都要一一排查。”

墨刃眉心微动,低声问道:“您怀疑……是内部有人将技艺带了出去?”

“不然呢?”她抬眼看他,眸中寒光乍现,“血蚕丝引早已失传多年,连太医院都不再养殖那种异种血蚕。如今它竟出现在一颗寻常米粒之中,还被用来传递密令——这不是巧合,也不是偶然重现,而是蓄谋已久的复活。”

她说着,缓步走回御案之后,缓缓坐下,提笔蘸墨,在纸上写下一行小字:

“熟悉王府制度,掌握宫廷秘技,掌控粮食渠道,且能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运作整套系统……”

笔尖微顿,墨迹未干,她凝神片刻,又添下最后一句:

“此人不在江湖,而在庙堂。”

话音刚落,殿外传来极轻微的脚步声,似有人迟疑片刻,才敢靠近。

紧接着,门扉轻启,一名小太监低头捧着另一只陶罐走了进来,战战兢兢跪地禀报:“启禀陛下,这是今晨新收的一批捐粮,来自东坊施粥棚。管事说,送粮人换了辆马车,但仍是清晨准时送达,未曾留下姓名,也未露面容。”

玉沁妜接过陶罐,指尖触到罐壁尚存的凉意。她缓缓揭开盖子,从中捻起一粒米,举至眼前细看。

这一次,她没有像上次那样咬开。

因为她看见——在那粒米细微的裂缝深处,一抹暗红的丝线正缓缓渗出,如同初醒的血脉,沿着米壳天然的纹路,一点一点地爬了出来。

那红线极细,却带着诡异的生命力,仿佛有意识般向外延伸。

凌霄倒吸一口冷气:“这……这怎么可能?米里怎么会生出这种东西?”

墨刃眼神骤然一凛:“血蚕丝引……竟然能以这种方式寄生在粮食之中,随粮流悄然扩散……”

“好一个不动声色的布局。”玉沁妜盯着那根红线,声音冷得像冬夜寒泉,“他们不是只想传递消息,他们是想让整个京城,每一口饭里,都藏着他们的耳目。”

“可若真是如此,”凌霄皱眉,“那岂不是意味着,已经有无数百姓吃下了这样的米?那些贫民、灾民、每日靠施粥度日的人……全都成了不知情的信使?”

“正是如此。”玉沁妜缓缓放下陶罐,指尖沾了一丝红痕,她却浑不在意,“他们在用最温柔的方式,完成最致命的渗透。一碗粥,一粒米,一张嘴,一句话——信息就这样无声无息地传遍全城。”

墨刃沉声道:“若幕后之人真能操控粮道,并借此布设密网,那其势力之深、布局之广,恐怕远超我们想象。”

“所以我说,”玉沁妜站起身,目光扫过二人,“此人不在江湖,也不在民间。他坐在高堂之上,饮着清茶,看着我们在底下奔波追查,而他自己,正借着百姓的口腹,编织一张看不见的天罗地网。”

凌霄喃喃:“可我们连他是谁都不知道……甚至连他是男是女,是官是吏,都毫无头绪。”

“但我们知道一件事。”玉沁妜转身望向窗外,晨光洒落宫檐,照见远处炊烟袅袅,“他还会再来。只要施粥不停,他就一定会继续送粮。因为他需要传播,需要让更多人成为他系统的节点。”

“那我们怎么办?”凌霄问。

“等。”她轻声道,“我们不再主动搜寻,而是设局等他入网。从今日起,所有捐粮必须经专人查验,表面照常接收,实则暗中布控。我要让他以为一切如常,让他放松警惕。”

墨刃眼中闪过一道锐光:“您是要放饵钓鱼?”

“不错。”她嘴角微扬,笑意却无温度,“既然他喜欢藏在米粒里说话,那我就陪他玩到底——看他下一枚签,会从哪一张嘴里说出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