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女帝驭心:皇夫谋天下 > 第111章 婉现宫廷,事起波澜

女帝驭心:皇夫谋天下 第111章 婉现宫廷,事起波澜

作者:白雪姬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4:56:18

玉沁妜缓缓放下手中的朱笔,指尖在紫檀案角轻轻一停,仿佛那一点微凉能将心头的余绪也一并压住。她终于批完了最后一份奏折,北境战事已定,捷报如雪片般飞来,边关将士凯旋在望,一切尘埃落定,朝局安稳,可她却觉得胸口像压着一块未曾融化的寒冰。

她闭上眼,呼吸缓慢而深长,像是要将方才那一瞬掠过心尖的涟漪彻底抚平。可那涟漪偏偏顽固,一圈圈荡开,牵动旧伤。

她想起百里爵归来那天的情景。天色昏沉,宫门将闭,他一身风尘仆仆地站在阶下,铠甲残破,肩头渗出血迹,在玄色披风上洇出一片暗红。可他依旧挺直脊背,唇角扬起一抹笑,声音沙哑却坚定:“臣,回来了。”

那一刻,她站在高高的丹墀之上,没有迎他,没有赐座,甚至没有多看他一眼。她只是淡淡说了句“退下”,便转身走入内殿。可那三个字,却像一根细而韧的银针,悄无声息扎进心口深处,不流血,也不痛得惊天动地,却日日夜夜随着心跳轻轻颤动,提醒她曾有过那么一刻,几乎想要不顾身份、不顾江山,只问他一句:你可安好?

但现在不行。她不能。

她是大胤的女帝,执掌乾坤,号令天下。她的肩上是万里河山,是千秋社稷,是无数双仰望的眼睛。她可以疲惫,可以沉默,可以独自在深夜翻阅旧卷时眼底泛起水光,但她不能软弱,不能动摇,更不能任由一颗心在权柄与情愫之间摇摆不定。

她是帝王,不是寻常女子。

殿外传来脚步声,极轻,极缓,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迟疑。一名内侍低垂着头,屏息敛声地走进来,双手捧着一张素白笺纸,指尖微微发颤。

“陛下……宫门外,长公主玉沁婉求见。”

玉沁妜睁开眼,眸光如寒潭映月,清冷而深远。

“谁?”

声音不高,却让那内侍浑身一凛,几乎跪倒在地。

“是……是长公主玉沁婉。她说已在宫门外跪了半个时辰,不求入宫,不求赐宴,只求能见陛下一面,哪怕远远看一眼圣颜,也愿叩首而去。”

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

玉沁婉。

这个名字在她记忆中早已模糊成一片薄雾。先帝膝下的长女,齐妃所出,生而尊贵,十五年前皇位之争骤起波澜,她本是储君之选,却在关键时刻自请废黜,剃度出家,遁入空门,从此断绝红尘,再未踏足皇宫一步。她登基那日,曾在仪典间隙远远见过一次——那人立于人群之外,身披素纱,手持佛珠,眉目低垂,神情淡漠如古井无波。她向她行礼,动作恭敬却不亲近,一句话未说,转身便走,仿佛她们之间从不曾有过血脉相连的过往。

那时她以为,那是此生最后一次相见。

可如今,她竟回来了。

在这样一个风不起浪的黄昏,在宫门将闭的时刻,以一副凡俗之躯,跪在冰冷石阶之上,只为求见她一面。

为何?

玉沁妜盯着那张素笺,指尖微动,却没有去接。窗外暮色渐浓,晚风拂过檐角铜铃,发出一声悠远的轻响,像是来自久远岁月的一声叹息。

玉沁妜没有立刻回应。她缓缓坐直了身子,脊背挺得笔直,仿佛一尊沉静的玉像,连呼吸都轻得几乎听不见。良久,她才开口,声音如深秋湖面拂过的风,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查过她的行踪吗?从哪里来?带了几个人?”

殿内烛火微晃,映照出她眉宇间那一抹若有若无的凝重。

“回陛下,天机楼已有记录。”侍立在侧的内臣低头禀报,语气温恭而谨慎,“她三日前自清心庵启程,一路步行而来,未乘轿辇,亦无伞盖仪仗。今日清晨抵达宫门,身边无随从相伴,仅提一盏青瓷莲花灯。守门禁军不敢擅自阻拦,又恐贸然放行惹出事端,只得速速通传入宫。”

“灯?”玉沁妜微微蹙眉,眸光轻闪,像是被什么细小的尘埃扰了心绪,“什么灯?”

“据说是宫中旧制,莲瓣三层,釉色青白,温润如玉,底座刻有‘永宁’二字,字迹古朴,应是多年之物。”

永宁。

这两个字轻轻落进她耳中,却如惊雷炸响于心底。

她的指尖不自觉地蜷了一下,搭在龙案边缘的手背泛起淡淡的青筋。那是母后生前最爱的灯式——每逢除夕夜,母后都会亲手点燃一盏“永宁灯”,置于太庙供桌之上,祈愿国泰民安、皇室昌隆。那灯形制雅致,莲瓣层层叠叠,似含露初绽,釉光柔和,映着香火袅袅,宛如神明低语。

后来一场大火烧毁了旧殿,连同那盏灯也化为灰烬。此后宫中无人敢再造此式,唯恐触了忌讳,引动哀思。可如今,竟有人带着这样一盏灯,踏着晨雾,一步步走入皇宫?

她盯着案上那份刚批完的奏折,朱砂批语犹未干透,像一道尚未愈合的伤口。殿内寂静得能听见铜漏滴水的声音,一下,又一下,敲在人心上。

许久,她终于再度启唇,声音低了几分,却更显肃然:“去查她进宫的路线,有没有接触外臣?有没有暗中联络任何人?哪怕是一句问候、一个眼神,都不许遗漏。”

“已彻查过。”内臣恭敬回应,“她走的是偏门,由西华门入宫,全程未与任何人交谈。便是递牌子请见,也是亲笔所书,字迹工整清秀,用的是宫中旧体,一笔一划皆合规制,毫无差错。”

玉沁妜缓缓起身,裙裾无声滑过地面,如同月光流淌。她走到窗边,阳光斜斜地洒进来,落在她发间的白玉凤钗上,折射出一点清冷的光。她抬手轻轻碰了碰那支钗,动作极轻,仿佛怕惊扰了什么沉睡的记忆。

窗外,梧桐叶影斑驳,风过处,碎金摇曳。

这个人……不该来。

可她来了。

孤身一人,步履从容,没有喧哗,没有排场,只提着一盏灯,一盏本该湮灭在岁月里的灯。

像是从记忆深处走出来的人,带着旧日的气息,悄然叩响了尘封多年的门扉。

玉沁妜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眸底已是一片深潭般的沉静。可只有她自己知道,那潭水之下,早已暗流翻涌。

若只是寻常的拜谒,又何须等待整整十五年?若当真是为礼法而来,为何不曾提前递上折子,通禀一声?她就这样毫无预兆地出现,像一阵骤起的风,吹乱了宫墙深处沉寂多年的尘埃。这其中,必有深意。可她究竟图什么?如今的她早已不再是皇族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无权无势,亦无子嗣牵连朝局,甚至连名义上的尊荣都已归还佛前。她所拥有的,不过是一袭素衣、一盏孤灯,和一段被岁月掩埋的旧名。

除非——

她想掀开的,从来就不是自己的命运,而是那段被刻意封存、无人敢提的往事。

玉沁妜缓缓转身,指尖轻轻拂过龙纹案角,声音低而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宣她至晨曦宫偏殿候见。朕,亲自过去。”

内侍低头应诺,脚步匆匆退下,衣袖带起一阵微风,卷走了殿中最后一丝静谧。

她没有回到那象征至高权力的凤座,而是径直朝殿门走去。宫人慌忙追上来,将厚重的玄金龙纹披风披在她肩头,金线绣成的龙首在晨光中微微泛着冷光,仿佛随时要腾空而起。她未言语,也未停步,只是微微颔首,任那沉重的织物压上双肩,一如这些年压在心头的千钧重负。

长廊蜿蜒,青石铺地,每一步踏下,都激起清脆的回响。那声音在空旷的宫道间来回碰撞,像是时光的足音,一步一步,丈量着过往与现在的距离。她的身影被晨光拉得很长,映在墙上,如同一道无法抹去的印记。

她忽然想起,自己七岁那年,曾远远见过玉沁婉一面。那时父皇尚在,宫中还残留着些许温情。玉沁婉站在回廊尽头,背对着初升的朝阳,静静望着一群皇子在庭院中嬉戏打闹。她的目光很静,静得不像这纷争不断的皇宫里的人,可那平静之下,却又似藏着千言万语,藏着重山般的隐忍与悲凉。年幼的她不懂,只觉得那双眼,清澈得令人心颤,却又深不见底,仿佛能看透命运的迷雾。

后来,父皇驾崩,摄政王掌权,她被迫蛰伏,隐忍十年,在权谋与生死之间如履薄冰。再听闻玉沁婉的名字,已是她自愿削发为尼的消息。一道诏书,寥寥数语——“愿伴青灯古佛,不涉红尘纷扰”——便将她从史册中轻轻抹去,从此杳无音信,宛如从未存在过。

可如今,她回来了。

不是以公主之身,不是皇室之名,而是以一个早已超脱世俗的身份,悄然归来。

为什么偏偏是现在?

是巧合,还是早有预谋?是慈悲的回归,还是复仇的序章?玉沁妜的脚步未停,心却已翻涌如潮。她知道,这一面,或许将揭开那些被深埋于宫墙之下、连梦都不敢触及的真相。

晨曦宫的偏殿坐落在一处高台之上,离御书房不过几步之遥,却因位置偏僻、平日无人问津而显得格外清冷。青砖铺地,檐角微翘,映着天光,仿佛连风都绕道而行。玉沁妜来时,正逢晨雾未散,薄光如纱,轻轻覆在殿前石阶上。殿门半启,一道素色帘幕低垂摇曳,随风轻晃,像是谁刚离去,又像在静静等待。

她立于门口,脚步微顿,并未立刻踏入。指尖在袖中轻轻一颤,随即压下心绪,只余一片沉静。

殿内极静,静得能听见尘埃落地的声音。阳光从窗棂斜照进来,划出几道细长的光柱,浮尘在其中缓缓游动,宛如时光凝滞。就在那光影交界之处,一个身影静静伫立于大殿中央——白衣素裙,不染纤尘,发挽道髻,简净如画。她脚边搁着一盏青瓷灯,釉色温润,灯芯微亮,似已燃了许久,却依旧执着地散发着一点微光。

那人背对着门,双手交叠于身前,脊背挺直,姿态端庄而不僵硬,从容而不轻慢。仿佛她不是站在一座荒寂偏殿之中,而是立于天地之间,独自与岁月对望。

玉沁妜终于迈步,足音轻缓,踏在空旷的地面上,竟惊起一丝回响。那声音不大,却像投入深潭的一粒石子,打破了长久的寂静。

那人缓缓转身。

是玉沁婉。

她眉目如旧,清丽中透着疏离,脸上不见惊诧,也无慌乱,仿佛早已料到这一刻终会来临。她只是静静地望着玉沁妜,眼神深邃如古井,波澜不惊,却又似藏尽千言万语。那目光不像在看一位君王,倒像是在凝视一个曾与她共度春秋、如今却隔世相望的故人。

良久,她才缓缓屈膝,俯身下拜,动作不疾不徐,每一个细节都恪守礼法,却又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疏远与决然。

“臣参见陛下。”她的声音很轻,如风拂竹林,却字字清晰,落在空殿之中,久久不散。

那一声“陛下”,叫得恭敬,也叫得遥远。仿佛自这一跪一起之间,她们之间横亘的,已不只是这方寸之地,而是再也无法跨越的山河岁月。

玉沁妜静静地站着,身形如松,未有丝毫移动。她凝望着眼前这个多年未曾谋面的姐姐,目光缓缓地、第一次真正地落在她的脸上。那眉眼之间,依稀还能寻到先帝的轮廓,像是岁月轻轻描摹出的旧影;可更多的,却是齐妃独有的温婉与柔和,仿佛春日里一缕不惊扰人的风。她的肤色极白,近乎透明,仿佛久居深院,少见天光,连阳光都忘了如何照进她的眼角——那里已悄然爬上了细密的纹路,像是时光无声划过的痕迹,藏着无人知晓的孤寂与隐忍。

“十五年了。”玉沁妜终于开口,声音低而沉,像是一块投入深井的石子,激起的是久远回响,“你为何偏偏选在这个时候入宫?”

玉沁婉垂下眼帘,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她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如同夜雨落瓦:“因为有些事,再也不能瞒下去了。”

“什么事?”玉沁妜追问,语气未变,可眼神已悄然收紧。

“关于皇室血脉的事。”玉沁婉抬起头,目光直直迎上妹妹的视线,不再闪避,也不再退缩。

刹那间,殿内仿佛被抽走了所有声响。烛火微微晃动,映得两人面容忽明忽暗,像是命运在光影中摇摆不定。玉沁妜的眼神变了,不再是方才的审视与疏离,而是骤然染上了一层深不见底的寒意。她没有说话,只是死死盯着玉沁婉,仿佛要从她瞳孔深处挖出真相的根须。

玉沁婉却未退缩。她挺直了脊背,声音平稳而坚定:“我知道,三皇子玉明照,并非先皇亲生。他的生母——齐妃,我的母妃,曾与宫中一名侍卫私通。此事牵涉极深,知情者寥寥无几。而我……是其中之一。”

话音落下,殿宇仿佛陷入死寂。连风都停了,连呼吸都成了奢侈。

玉沁妜依旧站在原地,指尖却悄然收紧,指甲几乎嵌进掌心。她早察觉三皇子身上有异——那双眼睛不像先帝,那份性情也不似皇族血脉应有的模样。可她从未想过,这秘密竟来自齐妃,来自眼前这位一向沉默寡言、淡泊名利的姐姐之口。更令她震惊的是,这本该是她们母女之间最不堪、最不可示人的隐秘,如今却被玉沁婉亲手揭开。

她为什么要说?她图什么?

“你有什么证据?”玉沁妜终于开口,声音冷得像冰。

玉沁婉没有立刻回答。她缓缓抬起手,从宽大的袖中取出一方素色布巾,动作轻柔得如同抚过旧梦。她一层层打开,露出一枚铜牌——古旧斑驳,边缘已被摩挲得光滑,却仍能清晰辨认上面五个字:“东宫巡卫·陈”。

“这是那名侍卫临死前托人交给我的信物。”她低声说道,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最深处挤出来的,“他叫陈远,原是东宫护卫,后来被调往边关,在一次巡查途中坠崖身亡。死前留下遗书,亲笔写下——他与齐妃有过一段情,而三皇子,我的弟弟玉明照是他亲生的孩子。”

玉沁妜接过铜牌,指尖触到那冰冷的金属,心头却猛地一颤。她翻来覆去地查看,字体规整,刻痕深浅一致,确实是宫中制式无疑。这不是伪造,也不是妄言。这枚铜牌,承载着一段被尘封十五年的真相。

“你藏了这么多年。”她缓缓抬头,目光如刃,“为何今日才拿出来?”

玉沁婉闭了闭眼,长长的睫毛微微颤动,像是承受着某种难以言说的痛楚。再睁眼时,眼中已泛起一层薄薄的水光,却倔强地不肯落下。

“因为我弟弟……快撑不住了。”她的声音终于有了裂痕,低哑而颤抖,“他在死牢里,每日只能靠着一口凉水续命。我知道你们已经决定废他爵位,甚至……可能赐死。可他是我的同胞弟弟啊!他不知自己的身世,也不曾选择这样的命运。他不该为一个不属于他的权利,付出生命的代价。”

玉沁妜怔住了。

“你是说,你想救他?”她问,语气中多了一丝迟疑。

“不是救他。”玉沁婉摇头,声音重新变得坚定,“是还他一个真相。他也姓玉,也是在这宫墙之内长大的孩子。哪怕他不是先皇血脉,哪怕他的出身背负着禁忌与羞耻——他也该知道,自己是谁的孩子,来自何方,又为何会站在这里。”

她说完这句话,整个人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却又像是将更大的重量扛上了肩头。

玉沁妜望着她,久久不语。烛光映照下,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交错在冰冷的地砖上,仿佛命运在此刻悄然交汇。她看着姐姐那张苍白而坚定的脸,忽然意识到——这个曾经温顺沉默的女人,早已在无人看见的地方,独自走过了多少风雨,背负了多少秘密。

而现在,她终于选择了说出一切。

不是为了翻云覆雨,不是为了权谋争斗。

只是为了一个弟弟,一个或许从未真正了解过自己的弟弟,争取一次知晓真相的权利。

外面的风轻轻拂过檐角,铜铃随之轻晃,发出细微而清越的声响,仿佛时光在低语。一缕阳光从窗棂的缝隙间斜斜地洒进来,像是一道温柔的指尖,悄然抚上那盏静置的青瓷灯。灯身泛着淡淡的光晕,釉面流转着岁月沉淀的温润,竟似真的被点亮了一般,隐隐透出几分暖意,照亮了屋内沉寂已久的角落。

玉沁妜终于开口,声音如寒潭深处泛起的一丝涟漪,平静却带着不容忽视的重量:“你说这些……不怕动摇国本?”

“怕。”玉沁婉轻轻点头,眸光微垂,又缓缓抬起,直视前方,“我怎会不怕?可比起这份恐惧,我更怕的是沉默。这些年,夜深人静时,我总在想——如果当初我站出来,哪怕只说一句话,是不是一切都会不一样?明照会不会没有被权势蒙蔽双眼,一步步走向深渊?你又会不会不用独自一人,背负起这万里江山、千钧重担?”

她向前迈了一步,脚步极轻,却像是踏碎了多年积压的尘埃。她的声音压得更低,却更加清晰,一字一句,如同细雨落进心田:“陛下,我知道您不信我。或许在您眼中,我今日前来,不过是为求自保,或是妄图重拾旧日荣光。但我要告诉您,我不是来乞求宽恕的,也不是为了夺回什么权力。我只是……想把真相说出来。”

她顿了顿,喉间微微滚动,仿佛吞咽下太多难以言说的苦涩:“有些真相,藏得太久,就不再是秘密,而成了毒。它悄悄腐蚀人心,侵蚀血脉,最终毁掉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一个王朝。它已经害了许多人,我不想再看着它继续吞噬更多无辜的生命。”

玉沁妜静静地望着她,目光如刀,却又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波动。

她凝视着玉沁婉的眼睛——那双眼里没有算计,没有野心,甚至没有怨恨。有的,是一种近乎悲悯的坦然,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澄澈与决绝。那是只有真正背负过罪与痛的人,才会有的神情。

就在那一刻,玉沁妜忽然明白了。

这个人不是来搅乱朝局的。

她是来揭开伤疤的。

而这个伤疤,早已溃烂多年,只是无人敢触碰,无人愿提及。所有人都选择视而不见,任其化脓流血,直至深入骨髓。可今天,她来了,带着满身风霜与孤勇,亲手撕开那层结痂的皮肉,让脓血暴露在光下。

“你接下来……想说什么?”玉沁妜的声音依旧冷峻,却已多了一分迟疑,一分不易察觉的松动。

玉沁婉深深吸了一口气,胸口起伏,像是要将积压半生的沉重都吐尽。她双手缓缓合十,置于胸前,姿态虔诚得如同在佛前祷告,又像是在向命运做最后的恳求。

“我想告诉您一切。”她的声音轻颤,却坚定如铁,“从齐妃如何初遇陈远,如何暗通款曲,再如何把孩子安在先帝身上;到孩子出生后,那些见不得光的安排,那些被抹去的名字与痕迹……所有的事,我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我没有参与,但我知情。我沉默了太久,如今,我不能再沉默。”

她抬眼,目光如炬,直直望进玉沁妜的眼底:“但请您答应我一件事——在我说完之后,再决定如何处置三皇子。他什么都不知道,他不该觊觎皇位,也不该和陛下争权夺利。他的存在本身,就是过错。他不该因为一场阴谋、一段隐秘、一份不属于他的继承权,就被推上断头台,付出生命的代价。”

她的声音渐渐哽咽,却仍强撑着不坠:“他虽然有罪,但不该像当年的我一样,被卷入风暴中心,却连自己为何受罚都说不清。我不求您原谅他,只求您……给一个不属于这个皇宫的孩子一条活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