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女帝驭心:皇夫谋天下 > 第110章 爵归带首,功绩显赫

女帝驭心:皇夫谋天下 第110章 爵归带首,功绩显赫

作者:白雪姬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4:56:18

风声掠过宫墙,卷起檐角铜铃轻颤,仿佛天地也在屏息等待。玉沁妜立于丹墀最高处,身影被晨光拉得修长而孤寂。她没有动,也没有说话,只是指尖轻轻搭在龙椅扶手的雕花边缘,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像是要从那冰冷的玉石中汲取一丝笃定。

她的目光落在远处那条笔直的白玉石道上——那是通往皇城最深处的御道,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归宿。此刻,它空旷如练,却仿佛承载着千钧重量。她知道,有人正沿着这条路归来,踏碎流言,碾过生死,一步步走向这座曾欲将他埋葬的宫阙。

马蹄声由远及近,沉稳、有力,不疾不徐,如同战鼓擂动在人心深处。不是快骑传讯那种令人惊心的急促,而是重甲归师的节奏,是刀剑入鞘前最后一声低吟。每一声蹄音都像敲在青石地上的命运之锤,也重重砸在文武百官紧绷的神经上。

玉沁妜的心跳随着那节奏起伏。她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眸光已如寒潭深水,清冽却不容动摇。她抬手,声音不高,却穿透风声,清晰得如同钟磬相击:“开宫门三重,鸣钟九响。”

身旁的老内侍浑身一震,几乎是下意识地低语:“陛下……此礼……仅用于凯旋大将入京,且须得皇帝亲授。如今这般隆重,是否……太过?”

他话未说完便顿住,不敢再言。但他心里清楚,昨夜王玄德被拖出朝堂时的咆哮仍回荡在耳畔——“百里爵若敢回来,我必亲手射他万箭穿心!”那一幕血性冲天,满殿哗然。可今日,这马蹄声分明是活人的步伐,是未曾屈服的灵魂在宣告:他还活着,而且,堂皇归来。

玉沁妜没有看他,目光始终凝望着那条白玉石道的尽头。她的唇抿成一条极细的线,喉间滚动了一下,似有千言万语被强行压下。她在想,那个曾为她率三千轻骑夜袭敌营的男人,如今是否还穿着那件旧铠?是否还带着当时离京时,她悄悄塞进他行囊里的那枚玉佩?

她记得他说的最后一句话:“臣若不死,必归。”

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她心底。朝中风雨飘摇,权臣弄政,边疆告急,多少人劝她放弃等待,说百里爵早已葬身荒漠。可她不信。她焚香祷告,夜夜翻阅边报,只为寻一个名字,哪怕只是一笔带过。

而现在,他回来了。不是以质子的身份,不是以皇夫的姿态,而是以胜利者的脚步,踏着钟声与宫门开启的荣光,一步一步走近她的视线。

她忽然觉得指尖发烫,尽管龙椅扶手依旧冰冷。那是压抑太久的情绪终于找到了出口——不是喜悦那么简单,也不是释然可以概括。那是委屈、是骄傲、是心疼、是难以言说的依恋交织在一起,在胸腔里翻涌成潮。

她想哭,却不能哭。她是君,他是臣;她是天下之主,他是一国柱石。他们之间隔着礼法、地位、岁月与无数双窥视的眼睛。可就在这一刻,她多希望那条白玉石道再长一些,让他走得慢一点,让她能再多看一眼那个熟悉的身影,确认这不是梦。

钟声第九响余音袅袅,宫门第三重缓缓洞开,阳光倾泻而入,洒在玉阶之上,宛如金河铺展。百官肃立,无人敢语。有人抬头望天,试图掩饰眼中的震动;有人低头垂袖,心中暗叹世事难料。

而玉沁妜终于轻轻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心中的重担。她低声自语,几不可闻:“你终究……还是回来了。”

烟尘滚滚,自地平线尽头翻涌而来,一队铁甲骑兵破风而至,马蹄踏碎晨光,声如雷动。为首的将领披甲执缰,铠甲上斑驳血迹早已干涸成暗褐,衣袍多处撕裂,肩头一道深可见骨的伤痕正缓缓渗出暗红,仿佛随时会再度崩裂。

他策马直抵丹墀之下,翻身下落时脚步微晃,左手不自觉地撑了下膝盖,才勉强站稳身形。那动作极轻,却藏不住疲惫如潮水般从四肢百骸中涌出。

是百里爵。

风沙染灰了他的鬓角,脸上刻满征战留下的风霜,眉骨处一道旧疤隐隐发白,像是岁月与刀锋共同雕琢的印记。可就在他抬起头的一瞬,嘴角竟轻轻扬起,带着一丝近乎倔强的笑意:“臣,回来了。”

玉沁妜没有立刻回应。她端坐于高阶之上,指尖无意识地抚过案前玉镇纸的边缘,目光落在他身上,足足停驻了两息。她的视线敏锐如针,捕捉到了他右手始终背在身后的小动作——像是藏着什么,又像是不愿让人看见什么。

百里爵缓步上前,步伐沉重却不失威仪。他从背后取出一个黑铁匣子,当众打开。刹那间,一股浓烈的血腥气弥漫开来,匣中赫然是一颗头颅:面目狰狞,双目圆睁,脖颈断口参差不齐,皮肉翻卷,正是玄国大将军金轲无疑。

“敌将授首。”他的声音洪亮而沉稳,穿透整座大殿,“粮道已断,三月之内,玄国无以为继。”

群臣哗然四起。

有人倒吸一口冷气,下意识后退半步;有人掩唇低语,眼中难掩震惊。这颗头颅他们太熟悉了——金轲统领玄国十万雄师,曾连破我方三城,兵锋直指北境关隘,是我朝多年心腹大患。多少将领折戟于其手,多少谋士殚精竭虑亦未能动摇其根基。如今,竟真被斩于阵前?

礼部尚书张元礼皱眉,压低声音道:“此头真假难辨,焉知不是伪造?况且皇夫孤身深入敌境,如何能取其首级?未免太过儿戏。”

话音未落,兵部侍郎赵承志冷笑一声,目光如刀:“你怀疑天机楼的情报?还是质疑绝杀堂的手段?金轲左耳有旧年刀疤,右颊有一粒黑痣,头颅特征与密档完全一致。你若不信,大可上前查验,看这血是否尚温,眼珠是否尚存神。”

张元礼顿时语塞,面色涨红,只得闭嘴退下。

玉沁妜终于启唇,声音清冷如泉:“带上来。”

两名禁军押着一人跪倒在殿前。那人浑身是伤,额头破裂,血迹顺着眉骨流下,模糊了一只眼睛。他颤抖着抬头,正是玄国细作沈砚。

“认得这颗头吗?”玉沁妜问,语气平静得如同在询问今日天气。

沈砚看了一眼,整个人猛地一颤,脸色瞬间惨白如纸,扑通一声重重磕头,额角撞在地上发出闷响:“是……是金将军!小人亲眼所见……他在鹰喙峡被围困,粮仓焚毁,亲兵尽数战死……百里大人亲率轻骑突袭,以火攻逼其出逃,在断崖边将其斩杀!那一剑……劈开了他的肩胛,直至心脏……”

他说不下去了,只是不断叩首,声音哽咽。

大殿陷入一片死寂。

百里爵依旧站在原地,未曾看向沈砚,也未环顾群臣,唯独将目光投向玉沁妜。那眼神深邃如渊,藏着千言万语,却终究只化作一抹沉默的凝望。他曾九死一生穿行于敌营深处,曾在寒夜中抱着尸体取暖,只为带回这一颗头颅。而此刻,他只想知道——她是否相信他做到了。

玉沁妜迎上他的视线,眼底那一瞬的波动几乎难以察觉。她的心跳漏了一拍,像是被某种久违的情绪轻轻拨动。可不过眨眼之间,那丝柔软便被她强行压下,如同深潭投石后迅速归于平静的水面。

她起身,声音清越而坚定,响彻整个大殿:“传令天下——百里爵断敌粮道,斩敌主将,功在社稷。封为护国大将军,赐金印虎符,统辖三军调度,凡边关军令,皆由其署名联发。”

百里爵单膝跪地,双手抱拳,盔甲碰撞发出沉闷声响:“臣,领旨。”

“起来吧。”她说,语气稍缓,甚至带上了一丝几不可闻的关切,“你伤得很重。”

“不碍事。”他站起身,笑了笑,笑容里透着几分疲惫,却又藏着满足,“只要能活着回来,说什么都值得。”

这句话很轻,却像一根细线,悄然缠绕住她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她垂眸片刻,指尖微微蜷缩了一下,随即恢复如常。

她转身走向御座,裙裾拂过青砖,无声无息。待她落座之时,姿态已重新挺直如松,眼神冷峻如霜,再不见方才那一瞬的动摇。

“今日朝会至此。”她扫视群臣,目光凌厉如刃,“若有异议,现在提出。”

无人应声。满殿寂静,唯有风吹帘动的细微声响。

她点头:“退朝。”

百里爵向她行最后一礼,转身离去。他的步伐看似稳健,实则每一步都牵扯着体内未愈的伤痛。肩头的伤口因动作撕裂,渗出血迹浸湿内衫,但他神色如常,不曾露出半分狼狈。

走到殿门口时,他忽然停下脚步,回头望了一眼。

玉沁妜正低头批阅奏折,紫檀木笔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声响,如同春蚕食叶,温柔而规律。阳光斜照进来,落在她发间的白玉凤钗上,映出一点温润的光,像是冰雪中开出的一朵花。

那一刻,百里爵怔住了。

他想起入宫后的那年雪夜,她也是这般坐在灯下读书,窗外风雪交加,屋内烛火摇曳。他站在门外看了许久,终究没敢进去。那时他还不是将军,他们只是彼此心中不敢触碰的影子。

如今,他终于回来了,带着满身伤痕和一颗敌将的头颅,站到了她面前。可他们之间的距离,似乎比当年更远了些。

他没有再多看,缓缓收回目光,迈步走出大殿。

风起,卷起他残破的衣角,也将那抹阳光下的倩影彻底掩入身后的大门之中。

而在殿内,玉沁妜手中的笔忽然顿住。

她盯着纸上那一行字良久,最终轻轻搁笔,抬手抚了抚鬓边的凤钗。指尖触到那点温润的凉意,心头竟泛起一阵久违的酸涩。

她闭了闭眼,低声自语,几不可闻:“……傻瓜。”

可谁也没有听见。

凌霄不知何时已悄然立在回廊之下,夜风拂动檐角铜铃,发出几声轻响。他斜倚着朱漆剥落的柱子,手里拎着一只乌木酒葫芦,指尖轻轻摩挲着壶口,目光沉静地望着远处走来的身影。

百里爵踏着碎石小径而来,脚步不急不缓,却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疲惫。当他走近时,凌霄抬起手,将酒壶递了过去,声音低而淡:“听说你差点死在鹰喙峡。”

百里爵接过酒壶,拔开塞子抿了一口。烈酒入喉,火辣辣地烧过喉咙,呛得他咳了几声,眼角微红。他抬手抹了下唇角,嗓音有些沙哑:“你还知道啊?我以为天机楼只管收情报,从不管人死活。”

“我管不了你要去哪儿。”凌霄望着他,语气依旧平静,却多了一分不容忽视的认真,“但我得让你活着回来——因为有人一直在等你。”

百里爵的动作顿住了。他低头看着手中那半满的酒壶,昏黄灯笼映照下,酒液泛着琥珀般的光泽。他的倒影浮在酒面,模糊又破碎。沉默像一层薄雾笼罩下来,压得人呼吸都慢了几分。

良久,他才低声开口:“我知道她在等……所以,我不能死。”

风掠过庭院,吹动檐下风铃,也撩起两人衣袂翻飞。凌霄望着他,忽然问道:“你知道她昨天做了什么吗?”

百里爵抬眼。

“她把你的名字写进了《告三军书》。”凌霄一字一句地说,语调平稳,却似有千钧之力,“当着所有将士的面宣读——‘此战若胜,百里爵当为首功;若败,我亦不独生’。”

话音落下,院中仿佛骤然安静了下来。连风都停了一瞬。

百里爵猛地抬头,瞳孔微微收缩,像是被什么狠狠击中了心口。他盯着凌霄,声音竟有些发颤:“她……不怕别人说她偏心?不怕朝堂非议、军中不服?”

“她不怕。”凌霄摇头,眼神深邃如夜,“从前她还会顾忌身份、权衡利弊,可现在不一样了。她什么都不怕了——她只怕你回不来。”

这句话像一根细针,无声无息扎进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百里爵怔住了,手指紧紧攥住酒壶,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青筋隐隐浮现。他想笑,却发现喉咙堵得厉害,只能勉强扯了扯嘴角。

“她总是这样……”他喃喃道,声音轻得几乎被风吹散,“表面冷得像冰,谁都不近,话也不多说一句。可其实……心里早就烧着一把火,烧得比谁都狠。”

那是多少年并肩作战才看得懂的眼神,是无数次生死之间才读懂的心意。他知道她从未说过爱,却早已用尽一生去守一个人的名字。

凌霄静静地看着他,忽然问:“那你呢?百里爵,你是为任务回来的,还是为了她?”

夜风卷起尘叶,在两人之间打了个旋儿。百里爵没有回答。他只是缓缓将酒壶递还给凌霄,动作很轻,仿佛怕惊扰了这寂静的夜。

然后,他转身,朝着华阳宫的方向走去。

背影挺直而孤绝,衣袍在风中猎猎作响。月光洒在他肩头,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渐行渐远,最终融入那一片幽深宫阙之中。

凌霄站在原地未动,望着那远去的身影,轻轻叹了口气。他知道,有些答案不必说出口——有些人,一生只为一人归来。

殿内,玉沁妜缓缓放下手中紫毫,指尖轻揉着太阳穴,眉宇间浮起一丝倦意。窗外风过檐铃,微响如絮,映得满室寂静愈发深沉。内侍低垂着头,快步上前,双手呈上一封火漆未干的急报:“陛下,北境八百里加急,玄国残军已尽数退至寒江以北,边关将士暂无战事,边境安稳。”

她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密报上的字句,语气平静如水:“知道了。”随即提笔,在折角处落下朱批,墨迹未干,便又递回内侍手中。

不多时,工部尚书亲拟的奏折也送了进来,详述城墙重建之进度、粮饷调拨之情形、民夫征役之安排。她逐行细阅,指尖在纸面轻轻滑过,仿佛能触到那一砖一石垒起的重量。良久,她提笔,在末尾写下了一个“准”字,笔锋利落,力透纸背。

日影悄然西斜,金乌渐隐于云后,殿中光影随之流转。一道淡金色的光斑顺着雕花窗棂爬上来,缓缓攀上她的袖口,像是一缕迟来的暖意,却未能真正触及她心底的冷寂。

她忽然停住了笔。

笔尖悬在半空,墨滴将落未落。

她怔了一下,抬眸望向殿外那片被宫墙围拢的天空。

方才——是不是有谁笑了一声?

极轻,极淡,像一片叶坠入深潭,涟漪未起便已消散。可那声音,却偏偏钻进了她的记忆深处。

她想起来了。

那是百里爵回来时。

天刚破晓,霜色覆阶,他一身黑甲染血,披风裂了一角,靴底还沾着北地的泥沙。他单膝跪在殿前,抬头看她,嘴角竟扬了一下,说了一句:“臣,回来了。”

不是“属下”,不是“微臣”,更不是那曾令她心乱的“皇夫”。

是“臣”。

一个最疏离,也最克制的称谓。

她说不出那一刻心里是什么滋味。像是松了一口气,又像是被人狠狠攥住了心口。她知道,他是在划清界限,在提醒她,也提醒自己——他们之间,早已不再是当初的模样。

可她更清楚,这个男人,从来就不只是她的臣子。

她收回视线,重新落在案前奏折上,指尖微微发颤,却仍稳稳执笔,继续书写。墨线一行行延伸,如同她这些年走过的路——步步为营,不容差错。

就在这时,内侍脚步急促地再度踏入,声音压得极低:“陛下,宗人府急报……二皇子玉明照昨夜趁守卫换岗之际,意图越狱,已被当场制伏,现押回死牢,加铁链三层,日夜看守。”

玉沁妜握笔的手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

她没有抬头,只淡淡应了一声:“知道了。”

声音很轻,却像一块石头投入深井,激起无声的回响。

待内侍退出殿外,她终于搁下了笔。

指尖松开狼毫,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她靠在龙椅背上,闭上眼,缓缓呼出一口气,那气息绵长而微凉,似是将积压多年的郁结都随之一并吐出。

这场局,终于稳住了。

朝堂之上,再无人敢轻言废立;边境之外,敌军退避三舍;宫闱之中,叛逆伏诛,纲纪重振。她一步一血痕,走到了今日的位置。

可只有她自己知道,这看似稳固的江山背后,藏着多少个彻夜难眠的夜晚,多少次咬牙撑住的瞬间。

她睁开眼,望向空荡的大殿。

风穿廊而过,拂动帷帐一角。

仿佛又听见了那声笑。

很轻,很远。

却让她心头蓦然一软。

她抬起手,摸了摸发间的白玉凤钗。这是母亲留下的唯一物件,也是她登基时亲手插上的。

她一直相信权力才是最可靠的依靠。

但现在,她开始明白,有些人,比权力更可靠。

门外传来脚步声,一名女官捧着新奏折走近。

玉沁妜坐正身体,重新握紧紫檀木笔。

她依旧是那个冷心铁腕的女帝,依旧是这片江山的主宰。

但她不再是一个人。

笔尖落下,墨迹迅速晕开,在宣纸的纤维间蜿蜒游走,像一滴浓稠的夜,无声地渗入时光的缝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