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女帝驭心:皇夫谋天下 > 第108章 王玄德闹,男将之争

女帝驭心:皇夫谋天下 第108章 王玄德闹,男将之争

作者:白雪姬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4:56:18

晨光如金线般穿过勤政殿雕花的窗棂,在青玉地砖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一缕微光恰好落在玉沁妜的手背上,那是一只白皙却骨节分明的手,指尖微微泛着冷意。她正将一封边关急报轻轻搁在案头,动作轻缓得仿佛怕惊扰了纸上的字迹,可那指尖抚过纸面的一瞬,却带着一种沉静而不可违逆的力量,像是山雨欲来前压低云层的风。

昨夜烛火摇曳中烧尽的那页军令簿残片,早已化作灰烬随风散去。可她知道,火能焚物,却焚不尽人心深处潜藏的猜忌与窥探。那些藏在暗处的眼睛,依旧在盯着她的一举一动,等着她露出破绽。她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眸光已如寒潭深水,波澜不惊,却暗流汹涌。

她抬眼望向殿外,清晨的宫道上,百官陆续而来,脚步声由远及近,整齐中透着一丝压抑的紧张。朝会尚未开始,可空气中已然弥漫开一股无形的压力,像是一张悄然织就的网,正缓缓收紧。文武分列两侧,冠带齐整,仪态端庄,可她看得出,有些人目光低垂,不敢直视御座;有些人则频频交换眼神,眉宇间藏着难以掩饰的躁动。

王玄德走在最前,紫袍玉带,步履沉稳,衣袖翻动间透出不容小觑的威势。他神情肃穆,唇角紧抿,仿佛一心为国操劳的忠臣典范。可玉沁妜太了解他了——那双看似恭敬的眼底,藏着算计、野心,还有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得意。她在心里冷笑,原来他已经准备好了,只等今日发难。可他又怎知,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摆布的傀儡。

她的目光微微偏移,落在殿侧的凌霄身上。他一身玄色官服,立于群臣之后,不动声色,宛如一柄藏于鞘中的利剑。两人视线短暂相接,他极轻地点了点头,眼神深邃而坚定,仿佛在说:“一切如计。”她心头微动,那一瞬间竟生出几分难得的安心。这宫中步步杀机,唯有他还肯与她并肩而立,哪怕只是无声的一眼,也足以让她卸下片刻防备。

她悄然收回视线,袖中的手指却轻轻摩挲着一枚锦囊,那里面静静躺着一份“密信草稿”的抄本——字字句句皆是她亲手誊录,未曾在任何人面前公开。这是她手中最锋利的一枚棋子,也是她留给王玄德的最后一道陷阱。她知道,他今日必会上奏,必会借边关战事发难,必会试图动摇她的权威。可她更清楚,当他开口的那一刻,便是他落网之时。

钟声悠悠响起,三声过后,响彻大殿。群臣齐刷刷跪拜下去,动作整齐划一,声音洪亮而庄重:“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一声声叩拜回荡在殿中,仿佛天地也为之震动。玉沁妜端坐于御座之上,指尖仍贴着锦囊边缘,掌心微温,心却冷静如冰。她缓缓扫视下方众人,目光如刃,一一掠过每一张或诚恳、或虚伪、或忐忑、或笃定的脸庞。这些人中,有忠有奸,有明附暗叛,有骑墙观望。而她,必须在这千丝万缕的权谋之中,守住这江山社稷,守住她用十年光阴换来的半寸清明。

她轻轻吸了一口气,嗓音不高,却清晰传遍大殿每一个角落,平静得如同春日湖面不起波澜:“众卿平身。”

众人缓缓起身,依品级依次站定,殿内一时鸦雀无声,唯有宫灯轻晃的微响在梁间回荡。她端坐龙椅之上,指尖轻轻搭在扶手上,目光沉静如水,正欲开口议事,忽然间,王玄德自列中稳步而出,衣袖拂动,带起一阵肃然之气。

他躬身行礼,动作一丝不苟,语气却如寒潭落石,沉稳而冷峻:“启禀陛下,近日边关动荡不安,粮草被调换、军报迟滞、细作潜伏于营中,种种乱象,皆因军权旁落所致。”他顿了顿,抬眼直视御座之上那道清冷身影,声音陡然加重,“女子掌兵,非祖制所许,亦非战阵之宜。古来征战,莫不由男将统帅,方能镇四方、御外侮。今若再任女将主理边军,恐将士离心,士气涣散,国基动摇,实乃社稷之忧。”

话音落下,余音未散,殿内已悄然凝滞。许多大臣低眉垂首,似在思索其言,又似不敢直面这场风暴。王玄德却不急于退下,目光缓缓扫过几位年高德劭的老臣——太子太傅李崇文、礼部尚书赵元朗、户部侍郎周景和,眼神里藏着难以察觉的暗示。

片刻沉默后,李崇文轻咳一声,拄着象牙拐杖缓步出列,白须微颤,声如洪钟:“太子太师所言极是!老臣虽不涉军务,却也深知,女子生性柔弱,心思细腻有余,果决不足,难当三军统帅之重责。战场无情,刀剑无眼,岂容犹豫迟疑?一旦临敌,稍有差池,便是万骨枯山!此等重托,断不可付于妇人之手!”

他说得慷慨激昂,眼中竟泛起几分悲悯之色,仿佛不是在反对一位将领,而是在挽救整个王朝的命运。

紧接着,赵元朗也踏前一步,双手捧笏,神情凛然:“陛下明鉴,我朝立国百年,历代皆以武勋男儿执掌兵符,从未有女子提兵百万、号令诸将之先例。此举若开,恐天下哗然,诸侯侧目,以为朝廷纲纪紊乱,礼法崩坏。为安军心、稳民心,还请陛下收回成命,改由忠勇可托、资历深厚之男将接管边军,以正视听!”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钉,敲击在每个人心头。

周景和紧随其后,虽未高声疾呼,语气却更为阴沉:“祖宗之法不可违,阴阳有序,男女有别。女主内,男主外,乃天地之常理。今若使女子居帅位,统领雄师,不仅悖逆礼制,更易令将士心生轻慢。试问,当千军万马之前,一个男人能否真心听令于一名女子麾下?若心不服,则令不行;令不行,则战必败。届时边关失守,百姓流离,谁来承担这亡国之祸?”

一语既出,满殿皆惊。有人微微点头,似觉其言在理;有人眉头紧锁,心中挣扎;更有几人交换眼神,显是早有默契,只待今日发难。

议论之声渐渐四起,如同春雷滚过天际,由远及近,层层叠叠地涌来。有人低声附和:“的确不合礼法……”也有人咬牙暗叹:“可她打得胜仗,救过三州百姓啊……”还有人冷笑不语,袖中手指轻轻叩击掌心,仿佛早已预料今日局面。

角落里的年轻御史林修远攥紧了袖中的奏本,指节发白。他心中翻江倒海:这些人说得冠冕堂皇,实则不过畏惧一个女子手中握有的权力罢了。可他们不说功绩,只谈性别;不讲实效,空谈礼法。难道忠诚与才能,竟抵不过一句“妇人不得干政”?

他想上前反驳,可脚步刚动,便觉背后一道目光射来——是王玄德。那眼神冰冷如霜,带着警告之意。他僵住身形,喉头一紧,终究没有迈出那一步。

殿上,她依旧端坐不动,面容平静得近乎冷漠。唯有熟悉她的人才知道,那双深邃的眼眸深处,正燃着一团压抑已久的火焰。她的手指缓缓收紧,指甲几乎嵌入掌心,疼痛让她保持清醒。

她听见那些话语,一句句如针扎进耳中。“柔弱”“妇人”“祖制”“礼法”……这些词像枷锁,一层层缠绕上来,试图将她牢牢钉死在“女子不得为将”的宿命里。

她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眸光如刃,冷冷掠过殿中一张张或义正辞严、或心怀叵测的脸庞。

但她没有立刻发作。她知道,此刻的沉默,比怒喝更有力量。

风从殿外吹入,卷动帘幕,猎猎作响,仿佛战鼓将起。一场不见血的厮杀,已在朝堂之上悄然展开。

她只是静静听着,目光从一张张脸上掠过,像是在数清每一道裂痕。直到喧哗渐盛,她才缓缓起身,动作不疾不徐,却让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下来。

“尔等可知,昨夜天机楼所获何物?”她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大殿之内寂静无声,空旷的殿堂中回荡着方才话语的余韵,却无人出声应答。梁间尘埃在斜照进来的微光中缓缓浮动,仿佛连时间也在此刻凝滞。四周帷幔低垂,光影斑驳,唯有风过檐角时带来一丝轻响。众人或低头不语,或神色踌躇,似有千言万语哽在喉间,却又终究化作沉默。这满殿的寂寥,如同深潭般幽静而沉重,将所有思绪都悄然吞没。

她抬手示意。凌霄上前一步,双手捧着一份折好的纸页,呈至丹墀之下。

“这是什么?”有老臣忍不住问。

玉沁妜看着王玄德,唇角微扬:“一份尚未送出的密信草稿。墨迹未干,字迹熟悉——写给北境副将的亲笔信,内容是‘若事成,愿迎立贤公子持节北境’。你说巧不巧,这笔锋转折,与你平日奏折上的字,几乎一模一样。”

王玄德脸色骤变,猛地抬头:“陛下!此乃栽赃陷害!老臣忠心为国,天地可鉴!绝无此等悖逆之心!”

“是不是栽赃,你自己最清楚。”玉沁妜走下台阶,一步步靠近他,“你说女子不能统军,可这三年来,是谁重建了边关防线?是谁查办了虚报军饷的将领?又是谁,在玄国大军压境时,守住了雁门关?”

她顿了顿,声音冷了几分:“而你呢?你在礼部多年,文书往来无数,可曾发现一封假印公文?一道夹带密语的调令?你不说,是你看不见,还是不想看见?”

王玄德嘴唇颤抖,还想辩解,却被她抬手制止。

“我不追究这份草稿的真假。”她说,“因为现在追究,只会让敌人得意。但我告诉你一句实话——天机楼的眼线,不止在沧州,也不止在宫中。你昨夜见的人,走的哪条路,说的每句话,我都清楚。”

王玄德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顺着眉骨缓缓滑落,仿佛凝结着心头沉甸甸的不安。他垂在身侧的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袖,指尖用力到几乎嵌入掌心,指节因过度紧绷而泛出苍白,像是要从这细微的动作中汲取一丝支撑的力量。微风拂过,衣料在掌心微微颤抖,一如他此刻强压情绪、竭力维持镇定的内心。

“陛下……老臣从未通敌,也无异心……只是一心为国,忧心军政失衡……”

“那你就不该拿制度当武器。”玉沁妜转身,回到御座前,重新坐下,“女子能不能打仗,不是你一句话就能定的。前线将士用命换来的功绩,也不是几句‘祖制’就能抹杀的。”

她环视群臣,语气坚定:“从今日起,边军调度,依旧由女将主理。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易。若有异议——”她目光落在王玄德身上,“可以辞官归乡,不必勉强留在这朝堂之上。”

殿内寂静无声,连呼吸声都仿佛被这沉重的气氛吞噬殆尽。烛火微微摇曳,在墙壁上投下扭曲晃动的影子,如同众人此刻忐忑不安的心绪。几位原本附和的老臣垂首而立,目光低垂,不敢与上方对视,方才还略显嘈杂的议论声早已烟消云散,只剩下压抑的沉默在空气中蔓延。

王玄德僵立原地,脸色由青转白,又从苍白渐渐透出灰败之色,仿佛一瞬间苍老了十岁。他的嘴唇微微颤抖,似想辩解,却又发不出半点声音。脚步不受控制地踉跄后退半步,膝盖一软,终于支撑不住全身的重量,缓缓跪倒在冰冷坚硬的地面之上。衣袖滑落,露出枯瘦的手背,指尖微微颤抖着扣住地砖边缘。

良久,他才低声开口,声音沙哑干涩,像是从喉咙深处艰难挤出:“老臣……知错。”那四个字说得极轻,却仿佛耗尽了他全部心力,背脊佝偻下去,整个人显得无比疲惫与凄凉。

“起来吧。”玉沁妜淡淡道,“错不错,你自己心里明白。我不罚你,是因为此刻国难未平,需要每一个还能用的人。但记住——下次若再让我抓到真凭实据,就不是一封草稿这么简单了。”

王玄德低头叩首,声音沙哑:“谢陛下宽恕。”

退朝的钟声在宫檐下回荡,余音未绝,群臣便纷纷起身,整理衣冠,依次退出大殿。脚步声杂沓而有序,渐渐远去,唯有王玄德仍伫立原地,迟迟未动。他站在大殿尽头的阴影里,背影微驼,仿佛被无形的重担压弯了脊梁。手中紧攥着一枚青铜令符,那令符边缘粗糙,刻纹古旧,此刻却被他握得极紧,指节因用力而泛出青白,宛如冻结的霜骨。

他知道,那封出现在御前的草稿虽为伪造,却绝非无端出现。女帝当庭出示,分明是早已布下罗网,只等他自投。而昨夜那场秘密召见副将的举动,本以为隐秘至极,如今想来,恐怕从他踏入密室那一刻起,便已尽数落入她的眼线之中。一念及此,心头如坠寒冰,冷意自脊背蔓延至四肢百骸。

终于,他缓缓迈步,踏出大殿门槛。宫门之外,阳光泼洒如金,天光刺目,照得人几乎睁不开眼。可这炽烈的日光,却丝毫未能驱散他心头的阴霾。暖风拂面,反倒像是一种讽刺——天下朗朗,乾坤清平,可他的心,却早已沉入不见天日的深潭,再难泛起一丝波澜。

殿内,玉沁妜仍坐在御案前,手中握着一份新的边关急报。她看完,轻轻放在一边,提笔批了两个字:“照旧。”笔锋沉稳,毫无迟疑。

然后她从袖中取出那个锦囊,递给凌霄:“藏好。他今日虽退,明日必再犯。我们要让他自己把真凭实据送上来。”

凌霄双手接过锦囊,低头凝视片刻,郑重道:“属下明白,定将此物妥善保管,绝不落入他人之手。”稍顿,他又低声道:“殿下所料不错,那人行事阴鸷,今日退让不过是权宜之计,来日必借机生事。我们只需静观其变,引他入局。”说罢,抬眼看了玉沁妜一眼,见她神色如常,心中更添几分敬服,“只要姐姐在,局面便乱不了。”

玉沁妜微微颔首,未多言语。

凌霄收起锦囊,贴身藏好,又道:“属下这便告退,明日照常候命。”说罢,躬身一礼,转身离去,脚步轻稳,没入殿外那退朝的人流中。

殿内重归寂静。她望着窗外明亮的天空,指尖轻轻敲击案面,节奏平稳,如同她在等待一场注定到来的风暴。

这时,一名内侍快步进来,跪地禀报:“启禀陛下,北境传来消息,副将李承武称身体不适,已交出兵符,请旨另派主将。”

玉沁妜抬眸,目光如刀。

她依旧沉默着,指尖轻轻拂过那份刚批阅完毕的奏折,动作极轻,仿佛怕惊扰了纸页间沉淀的时光。随后,她缓缓将奏折翻转过来,背面一行清秀的小字悄然浮现——那是她亲笔所书的名字:沈云澜。

那三个字写得极认真,笔画间藏着难以言说的情绪,像是无意流露的心事,又似深埋已久的念想。她凝视片刻,眸光微动,却未语一字。只重新提起朱笔,笔尖悬停一瞬,继而在名字旁不疾不徐地画上了一个圈。

圆圈勾勒得完整而克制,既无波澜,也不张扬,可那淡淡的红痕,却像是一声叹息,悄然落在纸上,也落进了无人知晓的深处。

笔尖轻轻触碰纸面,随即缓缓划过,留下一道深邃而清晰的墨痕。那墨迹尚未干透,在日光下泛着微微的光泽,仿佛还带着书写者指尖的温度与思绪的余韵。一横一竖间,皆是心意的流淌,一字一句间,皆有呼吸的停顿。这未干的墨色,不只是文字的定格,更像是时间在纸上驻留的一瞬,静默中蕴藏着千言万语,等待被目光拾起,细细品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