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白倒是镇定的多。他知道这东西肯定能种活,而且方法也没有错。
作为后世最大的海菜养殖基地,他前世来柏岚湾玩时,曾在旅游宣传册上,看过裙带菜的培育史。
这个思路正确的前提下,那问题一定出在细节上。他知道海菜喜寒厌热,莫不是温度问题?
海边的人都知道,海菜是冬发春收。这么算来,最佳生长温度应该不超过十度。
李四白顿时有些挠头了。虽然现在是小冰河,天气相当的凉爽。不过毕竟是晚春,和冬天还是没法比。要想降低水温,那就只能加冰!
“哥,你说咋办嘛?”
见他沉吟不语,六花忍不住催促。李四白气的抬手就是一个脑瓜崩:
“催什么催,这点小事难得住你哥么?”
六花捂住额头,一脸的不服气:
“人家就是问问嘛,有办法你不早说…”
丫头大了,就是不如小时候可爱。李四白心里嘟囔,嘴里却是高喊一声来人。
话音未落,小马已推门而入。李四白吩咐两句,小马立刻领命而去。
次日一早,李玄甲领着一个老者进了育苗房:
“大人,这人就是制冰的工匠!”
李四白大喜:
“老丈贵姓?”
老者受宠若惊,连忙躬身礼:
“小老儿刘水根,乃军器局班匠。善用硝石制冰!”
李四白心中一阵懊悔。之前光顾着拉拢铁匠了,竟然没发现军器局还有如此人才。这次回去就做个技能普查!
“水老,我这硝石管够,你马上帮我做些冰出来!”
刘水根这辈子还没被人叫过一声老。感动的热泪盈眶:
“大人交给我吧,只要材料够,要多少有多少!”
老头确实没吹牛逼,当天就制作出几十斤寒冰来。李四白大喜之下,每月给他二两银子的补助。
那位说不是给粮么?关键是屯军粮补发放太多,如今已有入不敷出的趋势。李四白也顾不得通货膨胀,只能先拿银子顶着了。
有了冰块,兄妹俩又搞了一批新鲜海菜。刚开始仍是没反应,不过却没有腐烂死掉了。
两人大喜过望。显然思路没错,只是温度还没降到位。于是继续加入冰块,不断调整水温。终于在数日之后,有一撮海菜根孢子生出了小苗。
此时也没温度计,李四白也不知道具体温度。体感比冰水热乎不了多少,也就四五度的样子。
六花虽然一贯崇拜哥哥,对这事原本也没抱多大希望。小苗一发芽,丫头简直惊呆了。海里种菜,天下就从没有过这种事!
“哥,你该不是神仙下凡吧,怎么什么都会啊?”
“哼!知道你哥厉害了吧!”
“等着瞧吧,你哥的本事多着呢…”
李四白也乐不可支胡言乱语。海菜不比陆地作物,亩产可不是几担十几担,在后世是以吨计的。而且不是一吨两吨,而是十吨八吨,有些地方甚至高达几十吨!
这玩意虽然当不得主食,但起码能给全金州人民都加个菜!而且真饿急了眼,怎么也能填下肚子!
虽然实验成功,但因为错过农时。暂时还无法大规模种植。只能先派人砍树造筏,提前进行准备工作。
柏岚湾几项工作都上了正轨,李四白便打算返回金州。不曾想刚登上小船,天边帆影浮现。出海近一个月的金州号回来了!
赤塔此行先后去了登州和天津。四万多两银子被他花费一空。
换回了大批的生丝、瓷器、棉布、绸缎。至于铅锡一概没有,这玩意大明都不够用,李四白才不肯卖到倭国去。
虽然货物品类不多,也足以大赚一笔。只可惜李四白本钱太小,几万两的财货,连货仓的五分之一都没装满。和葡萄牙人的规模没法比。
船到金州再次检修,重新补充食物饮水。万事俱备整装待发。
小猴因为多次往返日本,被李四白叫到船头说话:
“小猴,你会日语么?”
候黑仔闻言一愣,随即反应过来:
“大人是指倭子的话吧?”
“要是些日常用语,我勉强能对付几句,要是和倭子商谈贸易肯定不行!”
赤塔顿时傻眼:
“大人,咱们没人会倭子话,去了倭国也没法做生意啊?”
李四白却丝毫不慌:
“我也勉强能说几句,加上小猴那几句,我看大差不差…”
赤塔和小猴面面相觑。心说我们大人太勇了。连个通译都没有就敢去倭国?
其实不是李四白不想找。这年头在辽东,想找个会日语的人堪比登天。
大明唯一外贸口岸福建月港,海商被允许和西洋贸易,却严禁和小日子往来。
所以除非倭寇打过来,李四白想找个小日子,甚至比找个西洋黄毛还难。
而此时已是1620年,鞑子一两年内就能打到辽南。现在金州千头万绪,方方面面都得花钱。他那点积蓄根本不够用。
他再不去日本贸易赚钱,拿啥养兵拿啥造燧发枪?所以就算小猴一句日语不会,他也必须去这一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