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特种兵重生古代,开局五个拖油瓶 > 第237章 三娃的野战医院

沙棘堡军营的东南角,原本堆放杂物、偶尔关押不听话兵痞的几间低矮土坯房,被彻底清理了出来。墙壁用石灰水简单粉刷过,透着一股廉价的亮白和淡淡的碱味,地上铺的也是混合了石灰的土,又细细的砸平,踩上去软硬适中。门口挂上了一块崭新的、做工略显粗糙的原木木板,上面是萧战亲笔蘸了墨、歪歪扭扭、力透木背的三个大字——“医护营”。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是三娃自己用工整小楷写的:“救死扶伤,功德无量”。这里,便是沙棘堡有史以来第一座具备基本功能的战地医院和医疗培训中心,被萧战戏称为“咱的救命稻草基地”。

此刻,三娃,这个年仅十岁却老成得像个饱读诗书的小学究的孩子,正穿着一身特意为他改小、却依旧略显宽大、浆洗得有些发白的“医官”服(这是他磨了萧战好久才特批的),站在一群年龄参差不齐、但普遍足以当他娘亲甚至奶奶的妇女面前。他小脸紧绷,表情严肃,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威信,可惜那身不合体的衣服和尚未变声的童音,总让人觉得有点像小孩子偷穿大人衣服办家家酒。

这些妇女,成分复杂。有的是军中士卒的家眷,盼着学点本事能帮衬夫君,万一……也能有条活路;有的是本地略懂些草药土方、热心肠又胆大的妇人;还有几个是看着医护营管两顿饭,偶尔还能见点油腥,想来混口饱饭的流民寡妇。她们被三娃通过蒙学堂的宣传和街坊四邻的口口相传组织起来,成立了沙棘堡第一支,也可能是大夏朝最非正式、最“草台班子”的一支战地救护队。

“诸位大娘,大嫂,姐姐们,”三娃清了清嗓子,他的声音还带着未变声的少年特有的清亮,但在刻意放缓放沉后,倒也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沉稳和认真,“今天,是我们医护营救护队第一次正式培训。把大家召集到这里,不是为了闲聊家常,也不是为了做女红,是为了让大家掌握更多、更有效的救人性命的方法和手段。”他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下面那几十张带着好奇、疑惑、茫然甚至些许不安和轻视的面孔,加重了语气,伸出一根细细的手指,“这第一条,也是往后所有行动中,最重要、最要紧的一条,就是——纪律!”

一个膀大腰圆、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看起来颇为泼辣爽利的中年妇人,是军营伙夫头子张大的媳妇,人称张婶的,忍不住开口嚷嚷道,声音像打雷一样:“哎哟,小郎中,咱们是来学救人的,是来帮忙的,要啥子纪律嘛?还能比军中那些爷们儿的规矩还大?咱们妇道人家,听得懂号令,到时候你指哪儿咱们打哪儿就行了呗!整那么麻烦干啥?”她的话引起了一阵细微的附和声和低笑,显然不少人觉得这小孩有点小题大做。

三娃并没有因为被质疑而慌乱或者生气,他认真地看着张婶,又环视众人,用一种与他年龄极不相符的耐心和条理解释道,甚至还打了个比方:“张婶,诸位,请大家想一想。战场之上,刀剑无眼,箭矢横飞,情况瞬息万变,伤员的伤情更是分秒必争,晚一口气可能人就没了。若无严明的纪律,看到伤员就一窝蜂涌上去,你扯胳膊我拉腿,七嘴八舌,可能不仅救不了人,还会造成更大的混乱,挤压伤员的生存空间,延误最宝贵的救治时机,甚至可能因为混乱,暴露位置,导致我们自己人也陷入危险之中,被敌人一锅端了。这就好比……好比咱们沙棘堡要是没有城墙,没有军规,大家乱哄哄地各自为战,能挡住西戎铁骑吗?”他见有些人露出思索的表情,继续道,“令行禁止,听从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动作迅速而有序,我们才能最高效、最安全地挽救更多的生命!这,就是纪律的重要性!它和咱们的城墙、和将军的军令一样,是保护我们自己、拯救他人性命的基础!”

他不再给众人提问和讨论的时间,直接进入了正题,他知道实践比空谈更能说服人:“好,现在,我们开始学习最基本,也可能是在战场上最常用、最能救命的急救常识——止血!”他让助手(一个略识几个字、手脚麻利、丈夫战死后独自带着孩子的年轻妇人)展开一幅他自己亲手绘制、有些抽象但关键部位标注清晰的人体穴位和主要血管挂图(画功幼稚,但意思明确),又拿出准备好的干净布条(已用大锅煮沸消毒过)、光滑的小木棍、充当模拟伤口的猪膀胱(里面灌了红颜料水)等教具。

“常见的出血分几种,一种是毛细血管出血,颜色鲜红,血量少,一般能自行凝固,比如擦破点皮;一种是静脉出血,颜色暗红,血流较缓但持续不断,像小溪流;最危险的是动脉出血,颜色鲜红,呈喷射状,噗嗤噗嗤的,血量极大,必须立刻处理!不然一会儿人就可能不行了!今天,我们先学习最实用、最简单、材料最容易找的加压包扎止血法……”

三娃讲得很慢,很仔细,结合着林清源留下的那几本珍贵医书上的理论,和萧战从系统那里得到的《战场急救手册》,三娃从这里学到的实用技巧,尽量用最通俗易懂、甚至带点乡土气息的语言讲解,避免使用任何生僻的医学术语。他还安排了大量的实践环节,让妇女们两人一组,互相扮演伤者和救护者,练习如何用布条在不同部位(手臂、大腿、脑袋)进行有效的加压包扎,如何利用身边能找到的小木棍、树枝制作简易绞棒止住大动脉出血,如何用找到的比较直的树枝和布条固定疑似骨折的肢体。

起初,妇人们还有些拘谨、笨拙和不好意思,尤其是互相在对方身上比划包扎时,难免嘻嘻哈哈,动作变形,把胳膊腿捆得跟粽子似的,或者绞棒转反了方向,惹得一片哄笑。那个张婶,更是手忙脚乱,差点把扮演伤者的姐妹勒得翻白眼。但在三娃毫不留情、近乎刻板的严格指导和反复的、枯燥的练习下,她们渐渐收敛了笑容,神情变得专注,手上动作也麻利规范起来。张婶虽然嘴上不饶人,嘟囔着“这比和面难多了”,但学得格外认真,手劲也大,一旦掌握了要领,包扎得又快又结实,得到了三娃当众的表扬:“张婶包扎得很好,力度适中,结打得牢靠又容易解开,大家要向她学习!”乐得张婶合不拢嘴,胸脯挺得老高,干劲儿更足了,还主动去指导旁边手笨的姐妹,粗声粗气地指挥:“哎哟我的妹子,你轻点,这是胳膊不是柴火捆!对对,就这样,勒紧点!没吃饭啊?”

看着这群原本普通、甚至有些散漫、为生活所困的妇女,在他的教导下,眼神逐渐变得坚定,手中掌握了或许能在未来某个血与火的时刻救人性命的宝贵技能,三娃那总是紧绷着、试图模仿林神医淡定从容的小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满足的笑意。他知道,这支部队或许还很稚嫩,装备简陋得可怜,知识也有限,但她们迈出的这第一步,意义非凡。总有一天,当烽烟再起,箭矢如雨,这些今天还在笨拙练习包扎、互相取笑的妇女们,将会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用她们或许不算优雅却坚定有力的双手,用她们学到的这些简陋却实用的技能,为那些保家卫国的将士们,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带来生的希望。这,就是他三娃,一个十岁孩子,能为沙棘堡,为四叔,所做的,最重要的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