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光与你,皆是璀璨 > 第172章 传统刺绣的寻访之旅

星光与你,皆是璀璨 第172章 传统刺绣的寻访之旅

作者:谭柚千泷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0:47:50

“苏姐,导航说前面就到岔路口了,剩下的路得步行。”李娜揉着被颠得发麻的腿,看着窗外蜿蜒的石阶,“这地方也太偏了,周老确定这儿有会‘盘金绣’的老艺人?”

苏晚把照片小心翼翼地夹回书里,抬头望向远处云雾缭绕的村寨:“顾老的笔记里写着,三十年前有位姓沈的绣娘,能把金丝线绣出流水的质感,就隐居在这片山里。”她背上装着绣绷和丝线的帆布包,“走吧,越是偏的地方,才越可能藏着真东西。”

石阶上长满了青苔,雨后湿滑难行。苏晚走在前面,帆布鞋踩在石头上,发出轻微的咯吱声。她的目光不时扫过路边的植物——崖壁上的老藤缠着古树,野菊开在石缝里,这些鲜活的意象都被她默记在心里,或许能成为“缠枝记”的新灵感。

“你看那户人家!”李娜忽然指着山腰处的吊脚楼,木质的栏杆上挂着一排排五颜六色的绣品,在风里轻轻摇晃,像一串流动的彩虹。

苏晚加快了脚步,走近了才发现,那些绣品全是孩童的虎头鞋,鞋面上的老虎眼睛用黑色丝线绣出,透着一股憨态可掬的灵气。吊脚楼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咔嗒咔嗒”的纺车声,混着老人哼唱的小调。

“有人在家吗?”苏晚轻轻叩门。

纺车声停了,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探出头来。她穿着靛蓝色的土布褂子,袖口和领口都绣着细密的缠枝纹,手里还捏着一根银针。“你们是……”老人的口音带着浓重的乡音,眼神却清亮得很。

“我们是来寻访刺绣手艺的,”苏晚拿出《绣谱》,指着其中一页,“听说这里有位沈婆婆,擅长盘金绣?”

老人的目光落在《绣谱》上,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朵菊花:“我就是沈秀兰。这书……你是顾老头的徒弟?”

苏晚又惊又喜,连忙点头:“顾老是我的前辈,他说您的盘金绣能‘以线代金,以针代笔’。”

沈婆婆把她们领进屋里,堂屋的墙上挂满了绣品——有凤穿牡丹的被面,有鲤鱼跃龙门的门帘,最显眼的是一幅百鸟朝凤图,金线在红色绸缎上流转,仿佛真有阳光洒在鸟羽上。

“盘金绣讲究的是‘金有骨,线有魂’,”沈婆婆从樟木箱里取出一卷泛黄的绣绷,上面是未完成的孔雀图,“你们看这孔雀尾,得用三根金线拧成一股,绣的时候手腕要稳,像水在石头上流那样,不能急。”

苏晚凑近细看,发现金线的走向果然像山涧的溪流,转折处有细微的起伏,让孔雀尾羽有了立体感。她忽然想起陆时砚送的那套绣绷,弧度恰好能贴合手腕的转动,原来真正的刺绣,连工具都藏着人体工学的智慧。

“可惜啊,现在没人学了。”沈婆婆叹了口气,手指拂过绣品上的金线,“年轻人嫌这活又苦又慢,赚不了大钱。我这双手,怕是绣不动几年了。”

苏晚的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蛰了一下。她拿出自己带来的亚麻布和丝线,在沈婆婆的绣绷上试着绣了一段藤纹,用的是顾老教的“虚实法”,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太‘正’了。”沈婆婆拿起她的绣活,摇了摇头,“藤是野的,线也得带着点野气。你看这山里的藤,哪有长得规规矩矩的?”老人接过银针,在藤纹的转折处加了一针斜线,原本拘谨的纹样忽然活了过来,像被风吹得晃了一下。

苏晚茅塞顿开。原来她一直追求的“生命力”,就藏在这些不刻意的“瑕疵”里。

傍晚时分,山上下起了小雨。沈婆婆留她们吃饭,灶台上炖着腊肉炖笋,香气混着柴火的烟味,让人心里暖暖的。老人给她们讲年轻时走村串户做绣活的经历,说那时候的姑娘出嫁,陪嫁的绣品得绣满三年,一针一线都是心意。

“现在的机器绣得再快,也绣不出那份心思。”沈婆婆看着苏晚带来的“缠枝记”设计稿,忽然眼睛一亮,“你想把藤编和刺绣结合?这主意好!当年我娘就用藤条做过绣绷的骨架,说这样绣出来的花有劲儿。”

苏晚连忙拿出本子记下,笔尖在纸上飞快地游走,把老人说的“藤骨绣魂”理论都记了下来。李娜在一旁拍视频,镜头里,沈婆婆的银发在油灯下泛着光,手里的银针穿引着金线,像在编织一个即将失传的梦。

夜里,苏晚躺在吊脚楼的竹床上,听着窗外的雨声和沈婆婆隐约的咳嗽声,心里有些沉甸甸的。她翻出手机,给陆时砚发了条消息:“找到沈婆婆了,她的盘金绣很惊艳,但身体不太好,绣坊也快维持不下去了。”

很快收到回复:“地址发我。”

苏晚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定位发了过去。她知道陆时砚的意思,却不想欠他太多。可看着沈婆婆那双手——指关节因为常年握针而变形,指甲缝里嵌着洗不掉的丝线颜色,她又觉得,能让这门手艺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天清晨,苏晚跟着沈婆婆去采染线用的植物。山间的晨雾还没散,露水打湿了她们的裤脚。沈婆婆指着一种开着紫色小花的植物说:“这是‘蓝靛’,染出来的布不容易褪色,当年给土司家绣嫁衣,都用这个。”

苏晚摘下一朵蓝靛花,别在帆布包上,忽然觉得这次寻访不仅是为了“缠枝记”,更是为了接住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就像顾老说的,设计师不只是创造者,更该是传承者。

离开村寨时,沈婆婆送了她们一幅半成品的盘金绣藤纹。“丫头,”老人握着苏晚的手,掌心粗糙却温暖,“手艺就像山里的藤,得有人浇水,才能爬得高。”

苏晚用力点头,眼眶有些发热:“您放心,我一定会让更多人看到它的美。”

汽车驶下山时,苏晚回头望去,沈婆婆还站在吊脚楼前挥手,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融进那片浓绿里。李娜忽然指着前方:“那不是秦助理吗?他怎么来了?”

苏晚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秦峰正站在山脚下的停车处,身边还跟着两个工人,正从车上卸下来几台崭新的纺车和一捆捆的丝线。

“陆总说,”秦峰迎上来,递过一张清单,“这些设备和材料,算是陆氏旗下非遗保护项目的捐赠。沈婆婆的绣坊要是愿意,陆氏的文创部门可以帮着推广产品。”

苏晚看着清单上的“盘金绣技艺传承基金”字样,忽然明白了陆时砚那句“地址发我”的意思。这个总是沉默的男人,从不会说漂亮话,却总能用最实在的方式,为她想保护的东西撑起一片天。

“替我谢谢他。”苏晚的声音有些哽咽。

秦峰笑了笑:“陆总还说,让您专心学手艺,别的事不用操心。”

汽车重新驶上盘山公路,苏晚把沈婆婆送的绣品小心地铺在腿上。阳光透过车窗照进来,金线在布面上流转,像有一条金色的小溪在缓缓流淌。她知道,这次寻访之旅不仅找到了刺绣的技法,更找到了让传统活下去的希望。

而这份希望里,有沈婆婆的坚守,有顾老的指引,还有陆时砚不动声色的守护。就像她设计里的藤与绣,骨与魂,缺一不可。

“李娜,”苏晚忽然开口,眼底闪着光,“我们下次来,把藤编的材料也带来,我想试试沈婆婆说的‘藤骨绣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