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六十三章: 稻穗沉时香满径
示范园的秋晨总裹着一层薄霜,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落在稻田里那片沉甸甸的稻穗上时,李渊正站在田埂上,看着收割机在金色的稻浪中穿梭。稻穗被卷入机器的瞬间,细碎的稻粒簌簌落入粮仓,空气中弥漫着新米特有的清香,让他想起二十年前在部队炊事班,第一次帮厨蒸米饭时的味道——那时的米是定量供应的陈米,却被他蒸得颗颗分明,惹得战友们抢着添饭。
“爸!收割机卡住了!”李阳的喊声从稻田深处传来,打断了李渊的思绪。少年背着书包,校服袖口卷得高高的,正蹲在收割机旁,伸手去够卡在滚筒里的稻秆。他身后跟着李悦,小姑娘手里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摘的橘子,是苏瑶一早从园区果园里摘的,特意让孩子们给工人送过来。
李渊快步走过去,先把李阳从机器旁拉开,又检查了一下滚筒:“说了多少遍,机器运转时别伸手,多危险。”他嘴上说着,手上却已经熟练地关掉机器,掏出工具拆解滚筒。李阳吐了吐舌头,把橘子分给旁边的工人,转头帮着递扳手:“爸,这稻子也太沉了,难怪机器会卡住。”
“沉才好,沉说明颗粒饱满。”李渊笑着道,“这可是咱们和省农科院合作改良的‘金穗1号’,亩产能比普通稻子多收两百斤呢。等晒干了,第一锅新米饭,先给你和悦悦蒸。”
李悦立刻凑过来,仰着小脸问:“爸,新米饭是不是比平时的好吃?我要浇两勺肉汤!”
“小馋猫。”李渊刮了刮她的鼻子,目光望向远处的办公楼——苏瑶应该正在里面和经销商谈新米的收购价。自从上个月考察团离开后,示范园的名气越来越大,每天都有经销商上门谈合作,苏瑶几乎天天都要忙到深夜。
正想着,苏瑶的身影出现在办公楼门口,她朝着稻田的方向挥了挥手,脸上带着明显的笑意。李渊知道,肯定是谈成了好事。果然,苏瑶快步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合同:“李渊,咱们和省粮油集团谈妥了!他们不仅要收购我们今年所有的新米,还打算和我们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把‘金穗1号’推广到全省的优质稻种植区。”
“真的?”李渊停下手里的活,眼中闪过惊喜,“太好了!这样一来,村民们种稻子就更有保障了。”
“不止呢,”苏瑶接着说,“他们还同意帮我们建一个现代化的碾米厂,就在园区西边那块空地。以后我们的稻谷从收割、晾晒到加工、包装,都能在园区里完成,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增加附加值。”
李阳和李悦听不懂大人们说的“附加值”,但知道是好事,跟着拍手欢呼。旁边的工人也都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着细节,脸上满是兴奋——他们大多是周边村子的村民,示范园的发展越好,他们的收入就越高。
“大家别急,”李渊站起身,对着工人们喊道,“今天下午,我们就召开村民大会,详细给大家讲合作的事。现在,咱们先把这台机器修好,争取今天把这片稻子收完!”
“好!”工人们齐声应道,干劲更足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李渊和苏瑶坐在食堂的角落,一边吃着简单的盒饭,一边商量下午村民大会的流程。苏瑶把合同里的重点内容都记在笔记本上,时不时和李渊讨论几句。
“我觉得,除了讲和省粮油集团的合作,还得给村民们讲讲‘金穗1号’的种植技术。”苏瑶道,“虽然大部分村民都已经学会了,但还有少数人掌握得不太好。我们可以请省农科院的专家来给大家培训,确保明年所有人都能种出高产的稻子。”
李渊点了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另外,碾米厂建成后,需要招聘不少工人,优先从周边村子里招,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上班。”
“嗯,这个主意好。”苏瑶笑着道,“这样不仅能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还能让他们更有归属感。”
正说着,食堂门口传来一阵争吵声。李渊和苏瑶连忙起身,只见张老汉正和一个年轻人争执不休,周围围了不少看热闹的村民。
“你凭什么说我种的稻子不合格?”张老汉气得脸红脖子粗,手里拿着一把稻穗,“我明明是按照示范园教的方法种的,怎么就不合格了?”
年轻人穿着省粮油集团的工作服,手里拿着一个检测仪器,耐心地解释:“张大爷,您别激动。我们检测的是稻谷的含水量,您的稻子晒得不够干,含水量超标了,不符合收购标准。如果直接加工,会影响米的口感和保质期。”
“我晒了三天了,怎么还不够干?”张老汉还是不相信,“肯定是你们的仪器有问题!”
李渊和苏瑶连忙上前解围。李渊接过张老汉手里的稻穗,又看了看检测仪器上的数据,对张老汉道:“张叔,他说得对,您的稻子确实没晒透。最近这几天晚上有露水,稻子堆在场上,容易吸潮。您回去把稻子摊开,再晒一天,记得晚上要盖起来,别让露水打湿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