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 :风拂稻浪时
示范园的晨光总裹着一层薄雾,当第一缕曦光穿透云层,落在智能温室的玻璃幕墙上时,李渊正蹲在稻田边,指尖抚过刚抽穗的稻禾。稻穗上的露珠滚落在他粗糙的手背上,凉丝丝的,却让他想起昨夜苏瑶递来的那杯温茶——茶里放了她特意晒的姜丝,暖得能渗进骨头缝里。
“爸,你又在跟稻子说话呀?”李阳背着书包从田埂那头跑过来,校服领口还沾着早饭时的米粒。他身后跟着慢吞吞的李悦,小姑娘怀里抱着一只橘猫,是上个月从园区角落捡来的流浪猫,被兄妹俩取名“稻穗”。
李渊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这稻子跟人一样,得好好哄着。你看这穗子,要是缺水缺肥,就会耷拉着脑袋,跟悦悦没睡够似的。”
李悦立刻撅起嘴,把橘猫往怀里紧了紧:“我才不会!稻穗都比爸爸疼我,它昨天还陪我看绘本呢。”
父女仨正闹着,苏瑶踩着晨露走来,手里拿着一叠文件:“别贫了,李渊,省里的农业考察团上午就到,你赶紧去换身衣服。阳阳悦悦,快上学去,张叔的车已经在门口等着了。”
李阳吐了吐舌头,拉着李悦的手往门口跑,跑出去几步又回头喊:“爸,考察团要是问稻子的事,你就说这是我和妹妹浇过水的!”
李渊笑着应了,转头看向苏瑶:“文件都理好了?”
“嗯,”苏瑶把文件递给他,指尖不经意擦过他的手背,“智能灌溉系统的运行数据、有机肥料的检测报告,还有和冈田先生合作的育苗项目进展,都整理好了。就是……”她顿了顿,眼神里掠过一丝担忧,“昨天接到王科长的电话,说考察团里有位姓赵的教授,对咱们这种‘民间示范园’不太看好,觉得咱们没正规科研机构的背书,怕技术不过关。”
李渊接过文件,指尖在“赵立群”三个字上顿了顿——这个名字他有印象,是省农业大学的资深教授,主攻传统种植技术,向来对“智能农业”持保留态度。他笑了笑,揉了揉苏瑶的头发:“放心,技术好不好,不是靠背书,是靠地里的庄稼说话。走,咱们去温室等着,让他亲眼看看咱们的稻子长得多精神。”
上午九点,考察团的车队准时抵达示范园。为首的正是王科长,他身后跟着几位穿着西装的专家,其中一位头发花白、戴着金丝眼镜的老者,正是赵立群教授。李渊和苏瑶连忙上前迎接,刚要开口介绍,赵立群却径直走向旁边的稻田,蹲下身仔细打量起来。
“李园长,苏园长,”王科长凑过来小声道,“赵教授性子直,你们多担待点。他就是想亲眼看看,你们别往心里去。”
李渊笑着点头:“没关系,欢迎赵教授多提意见。”
这时,赵立群突然站起身,指着稻禾问:“李园长,你们这稻子用的是哪种种源?每亩的种植密度是多少?还有,你们说的智能灌溉,怎么保证每株稻子都能喝到合适的水?”一连串的问题抛出来,语气里带着明显的质疑。
李渊不慌不忙,领着赵立群走进智能温室。温室里温度适宜,一排排稻禾长得齐整,稻穗饱满,绿油油的叶子在灯光下泛着光泽。他指着头顶的传感器说:“赵教授,您看这个,这是土壤墒情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土壤的含水量、温度和养分。每一株稻子的生长数据都会传到后台,系统会根据这些数据自动调节灌溉量和施肥量,比人工管理精准多了。”
他一边说,一边打开手机上的管理APP,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每块稻田的各项数据。赵立群凑近看了看,眉头微微皱起:“这些数据都是实时的?有没有经过第三方检测?”
“当然有,”苏瑶适时递上一份检测报告,“这是上个月省农科院给我们做的检测,您看,我们的稻谷产量比传统种植提高了三成,而且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
赵立群接过报告,仔细翻看着,眼神里的质疑渐渐淡了些。这时,他注意到温室角落的育苗区,几个工人正在移栽幼苗,幼苗长得格外健壮。他走过去,拿起一株幼苗看了看:“这是你们自己育的苗?”
“是和冈田先生合作育的苗,”李渊道,“我们结合了本地的气候特点,改良了日本的育苗技术,让幼苗的抗病虫害能力更强。您看这根系,多发达,这样移栽后成活率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赵立群点了点头,没再说话,但眼神里已经多了几分认可。王科长见状,笑着打圆场:“赵教授,咱们去交流中心坐坐,听听李园长和苏园长详细介绍一下示范园的发展规划?”
一行人来到交流中心,刚坐下,就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只见几个村民怒气冲冲地闯了进来,为首的是隔壁村的张老汉。他一进门就指着李渊的鼻子骂:“李渊!你个骗子!当初说好了让我们跟着你种蔬菜,包回收,结果现在菜卖不出去,你说怎么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