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 :沃土生金传技艺 情谊如潮续新篇
中非农业示范园的晨光,总带着几分特别的暖意。李渊踩着沾着露水的田埂走过来时,卡玛尔正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在红薯地里学习“起垄覆膜”技术,新翻的泥土散发着清新的气息,白色的地膜在阳光下铺开,像给土地裹上了一层薄纱。
“李大哥,你看这样的垄高是不是刚好?”卡玛尔直起身,额头上挂着汗珠,手里还握着一把特制的开沟器——这是李渊根据北境农耕工具改良的,比当地传统工具效率高了三倍。
李渊蹲下身,用手量了量垄高,满意点头:“刚好十五厘米,这样既能保水,又能防涝。记住覆膜的时候要把边角压实,不然风一吹就会卷起来。”他一边说,一边接过开沟器演示,动作娴熟流畅。旁边的李阳拿着小本子认真记录,时不时给非洲小伙伴们翻译细节,他的斯瓦希里语已经说得很流利,还带着几分地道的乡土口音。
苏瑶则在不远处的培训教室忙碌,黑板上贴着玉米病虫害防治的图谱,她手里拿着一株带着蚜虫的玉米苗,给二十多名非洲学员讲解生物防治技术:“这种‘瓢虫治蚜’的方法,不用农药,既环保又安全,还能保护土壤……”讲台下,学员们听得格外专注,有人用手机拍下图谱,有人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要点,来自坦桑尼亚的姑娘娜奥米还举手提问,苏瑶耐心地用英语解答,时不时穿插几个当地谚语,引得教室里笑声不断。
这是示范园日常工作的缩影。自旱季抗灾之后,李渊和苏瑶就把“技术本土化”作为核心任务,不仅要带来先进的种植技术,更要教会当地百姓如何根据本土气候、土壤条件灵活运用。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中非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李渊负责田间实操教学,苏瑶则侧重理论和病虫害防治,夫妻俩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李主任,苏主任,有个好消息!”上午十点多,示范园的技术员小王兴冲冲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总部传来消息,咱们申报的‘中非耐旱作物联合实验室’获批了!下周就会派专家过来指导设备安装!”
李渊和苏瑶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欣喜。这个实验室他们筹备了半年多,主要研究适合非洲气候的耐旱作物品种改良,还能为周边农户提供土壤检测、种子培育等服务。“太好了!”苏瑶接过文件,快速浏览着,“这样咱们就能更系统地开展研究,培育出更适合这里的作物品种了。”
李阳和李悦听到消息,也跑了过来。李悦手里抱着一个画夹,上面画着实验室的设计图——这是她和娜拉一起构思的,画里的实验室外墙爬满了非洲牵牛花,门口挂着“中非友谊园”的牌子。“爸爸妈妈,实验室建成后,我能和娜拉一起种向日葵吗?”李悦仰着小脸问,眼里满是期待。
“当然可以。”苏瑶笑着揉了揉女儿的头发,“到时候咱们在实验室旁边开辟一块‘儿童种植园’,让你们这些孩子也能体验种植的乐趣。”
当天下午,李渊就召集示范园的核心团队开会,讨论实验室的筹备工作。参会的不仅有中国员工,还有四名非洲员工代表,其中就包括卡玛尔和娜奥米。卡玛尔如今已是示范园的“本土技术骨干”,不仅自己掌握了全套种植技术,还能独立培训新学员;娜奥米则负责实验室的资料整理和翻译工作,她大学学的是农业专业,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很高。
“实验室的土壤检测区需要提前平整土地,我建议让村里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既能节省人力成本,还能让他们提前熟悉实验室的功能。”卡玛尔在会上提出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李渊补充道:“设备运输需要协调当地的物流,小王你负责对接;苏瑶,你和娜奥米整理一下这几年的作物种植数据,为专家到来做好准备。”
会议结束后,大家立刻行动起来。卡玛尔回去后没多久,就带着二十多名村民来到实验室选址地,有的挥舞着锄头平整土地,有的搬运建材,热闹的场景吸引了不少路过的百姓驻足。李阳跟着卡玛尔一起测量土地,用木棍在地上画出标记;李悦则带着几个非洲小朋友,在旁边捡石子、清理杂草,小小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苏瑶和娜奥米则在办公室里整理数据。书架上摆满了厚厚的文件夹,里面记录着示范园五年来的每一块土地的土壤检测报告、作物生长记录、病虫害防治案例。“苏姐,你看这组数据,”娜奥米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图表,“咱们改良的‘豫薯13号’在沙质土壤里的产量,比当地品种提高了百分之四十!”
苏瑶点头:“这就是咱们建实验室的意义,通过数据积累,不断优化品种和种植技术。以后还要把这些数据分享给周边的农场,让更多人受益。”她顿了顿,又说:“等实验室建成后,咱们可以开一个‘技术共享平台’,让非洲的农户们能在线查询种植技术、咨询问题,这样就能帮助更多人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