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 旱风袭田忧苗枯 同心破局守希望
中非农业示范园的旱季比往年来得更早。连续半个月没下一滴雨,毒辣的太阳把土地晒得开裂,刚长出两寸高的玉米苗蔫头耷脑,原本嫩绿的叶片渐渐泛黄,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李渊蹲在田埂上,指尖插入干裂的泥土,土块碎成粉末从指缝滑落,他抬头望向远处的灌溉渠,渠里的水位已经降到了最低点,裸露的渠底长满了杂草。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苏瑶提着水壶走过来,壶里的水已经所剩无几,她给身边几株最蔫的玉米苗浇了点水,水珠落在叶片上瞬间蒸发,“老周说上游的水库也快见底了,咱们的滴灌系统就算满负荷运转,也只能保住试验田的苗,普通种植区的玉米恐怕撑不过一周。”
李渊站起身,眉头拧成疙瘩。他从军多年,在沙漠里执行过任务,知道缺水的可怕,但那时候面对的是敌人,现在要对抗的是天灾——这片土地上的玉米苗,不仅关乎示范园的收成,更关乎当地村民一年的生计。卡玛尔家的三亩玉米田就在普通种植区,昨天他还拉着李渊的手说,今年要靠这些玉米给儿子凑学费,要是玉米旱死了,孩子可能就要辍学了。
“召集大家开个会,一起想办法。”李渊擦了擦额头的汗,声音带着几分沙哑,“老周负责统计各片区的缺水情况,小王去检修所有灌溉设备,确保能正常运转;你去联系附近的村庄,看看他们有没有应对旱情的土办法,咱们中西结合,或许能找到出路。”
苏瑶点头,转身快步离去。不一会儿,示范园的员工和附近村庄的村民就聚集到了广场上,大家脸上都带着焦虑。卡玛尔站在人群前排,手里拿着一把干枯的玉米叶,声音急切:“李主任,再不下雨,咱们的玉米就全完了!我家孩子还等着玉米卖钱上学呢!”
“大家别慌,我们一定能想出办法。”李渊走上高台,目光扫过众人,“现在情况确实紧急,但慌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已经在检修灌溉设备,同时也在找应对旱情的土办法,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肯定能保住玉米苗。”
“我有个办法!”人群中突然传来一个声音,是村里的老长者马鲁,他拄着拐杖走出来,脸上布满皱纹,眼神却很坚定,“我们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遇到旱情就会用‘秸秆覆盖法’——把玉米秸秆切碎铺在田垄上,既能减少水分蒸发,又能给土地保肥。只是现在咱们的秸秆不够,要收集全村的秸秆才够覆盖一半的田。”
苏瑶眼睛一亮:“这是个好办法!秸秆覆盖不仅能保水,还能改良土壤,咱们示范园还有之前收获剩下的玉米秸秆,加上村民家里的,应该能凑够量。另外,我还查过资料,‘深坑蓄水’也能缓解旱情——在玉米田旁边挖深坑,收集雨水和露水,虽然量不多,但积少成多,也能救急。”
“那咱们就分工合作!”李渊立刻拍板,“年轻人跟着老周和小王去收集秸秆、检修设备;妇女们负责切碎秸秆,然后和老人一起去田里铺秸秆;我和苏瑶带着阳阳、悦悦还有姆巴他们,去挖蓄水坑。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众人齐声回答,焦虑的脸上多了几分坚定。之前他们面对过病虫害,也遇到过市场波动,但每次都在李渊和苏瑶的带领下挺了过来,这次他们也相信,只要一起努力,一定能度过难关。
接下来的日子,示范园里一片忙碌。天还没亮,大家就扛着工具下地,直到天黑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李渊带着孩子们在田里挖蓄水坑,坑要挖一米深、半米宽,每隔五米挖一个,这样既能最大限度收集水分,又不会影响玉米苗的生长。李阳和姆巴负责给坑底铺塑料布,防止水分渗透;李悦和娜拉则拿着小铲子,把挖出来的土堆在坑边,做成小斜坡,方便雨水流入。
“爸爸,我的手好酸啊。”李悦揉了揉胳膊,小脸上满是汗水,却没有停下手里的活,“这些坑真的能收集到水吗?”
李渊蹲下身,帮女儿擦了擦汗,笑着说:“肯定能。你看,晚上会有露水,早上会有雾气,这些水分都会流进坑里,积少成多,就能给玉米苗浇水了。就像咱们平时存钱一样,每天存一点,时间长了就会有很多。”
李悦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继续拿起小铲子干活。姆巴看着李阳,小声说:“李阳,你爸爸真厉害,什么困难都能解决。”
李阳自豪地挺起胸膛:“我爸爸以前是军人,在沙漠里都能找到水,这点旱情肯定难不倒他!”
苏瑶则和妇女们一起处理秸秆。她们把收集来的玉米秸秆切成十厘米左右的小段,然后均匀地铺在田垄上,厚度大约五厘米。秸秆铺好后,再在上面撒一层薄土,防止被风吹走。苏瑶一边铺秸秆,一边给妇女们讲解:“大家铺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压到玉米苗,秸秆之间要留一点缝隙,方便透气。这样铺好后,土壤里的水分蒸发会减少一半以上,玉米苗就能多撑几天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