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 穗语传薪火,同心筑未来
卢萨卡的晨光带着热带独有的热烈,刚爬上示范园的铁皮屋顶,就把育苗棚里的玉米幼苗照得透亮。李阳蹲在苗床前,小心翼翼地用小铲子给幼苗松土,额角的汗珠滴在嫩绿的叶片上,折射出细碎的光。他学着李渊平日里的样子,每铲一下都轻轻拨开土壤,生怕碰伤幼苗的根系——这是他昨天跟园区农技员老唐学的,现在已经像模像样。
“阳阳,小心别把土弄到叶片上,幼苗呼吸会受影响。”苏瑶端着装满清水的喷壶走过来,壶嘴倾斜着,细密的水珠均匀洒在苗床上,“你爸爸说,这些‘中赞3号’幼苗是要送到赞比亚西部省的,那边今年要新建十个种植基地,咱们得把最好的苗送过去。”
李阳立刻直起身,用手背擦了擦汗,认真点头:“妈妈,我知道!老唐叔叔说,‘中赞3号’耐旱,还能抵抗锈病,那边的农户种了肯定能丰收。昨天卡姆还跟我说,他叔叔就在西部省,要是有了好种子,今年冬天就不用饿肚子了。”
正说着,李渊开着皮卡车从外面回来,车斗里装着刚从卢萨卡农业部运来的新设备——几台小型播种机和土壤检测仪。他跳下车,看到育苗棚里的母子俩,脸上露出笑意:“阳阳学得挺快,比我第一次种玉米时强多了。”他走过去,拿起一株幼苗,指着根部的须根:“你看,这些白色的须根长得越密,幼苗越壮,等移栽到地里,成活率就越高。”
李悦抱着她的毛绒兔子,跟在李渊身后蹦蹦跳跳地进来,看到苗床上的幼苗,好奇地伸出小手:“爸爸,我能摸摸吗?它们好可爱,像小豆芽一样。”李渊把幼苗轻轻递到女儿手里,叮嘱道:“要轻轻的,别弄断须根。这些幼苗就像小婴儿,需要咱们好好照顾,才能长成高高的玉米。”
就在这时,园区的对讲机传来老唐的声音:“李经理,苏经理,西部省的代表团到门口了,还带了几个农户代表,说想看看幼苗的情况。”李渊立刻起身,拍了拍李阳的肩膀:“阳阳,跟爸爸一起去迎接客人,给他们讲讲你照顾幼苗的心得,好不好?”李阳眼睛一亮,用力点头:“好!我还能给他们看我画的玉米生长图!”
西部省代表团的负责人是卡隆达,一位皮肤黝黑、笑容爽朗的中年男人,去年曾跟着穆萨长老去卡富埃镇学习过补种技术。看到李渊,他立刻热情地走上前,用力握住李渊的手:“李经理,好久不见!这次我们带了五个村庄的农户代表来,就是想亲眼看看‘中赞3号’的幼苗,再学学育苗技术,以后我们自己也能培育好种子!”
“欢迎欢迎!”李渊笑着把卡隆达一行人领进育苗棚,“这些幼苗已经培育了二十天,再过十天就能移栽。这位是我儿子李阳,这几天一直在跟着学育苗,让他给你们讲讲照顾幼苗的注意事项。”
李阳一点也不怯场,拉着卡隆达的手走到苗床前,指着幼苗认真讲解:“叔叔,每天早上要给幼苗浇一次水,不能太多,不然根会烂;中午太阳大的时候,要把棚顶的遮阳网放下来,防止幼苗被晒伤;还要每天检查叶片,要是有黄色的斑点,就是生病了,要及时喷药。”他一边说,一边从书包里掏出画纸,上面用彩笔画着玉米从幼苗到成熟的过程,每一步都标着注意事项。
卡隆达接过画纸,看得连连点头,用中文说道:“太棒了!小朋友,你画得比我们的技术手册还清楚!我们把你的画带回去,贴在村里的公告栏上,让大家都学学!”随行的农户代表也围过来看画,其中一位叫马库斯的老人,指着画中“中耕除草”的步骤,激动地说:“去年我家的玉米就是因为除草不及时,减产了一半,今年有了这个,我们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了!”
苏瑶趁机拿出准备好的农技手册,分发给代表团成员:“这上面有详细的育苗、移栽、病虫害防治方法,还有我们的联系方式,要是遇到问题,随时可以给我们打电话,或者来示范园找我们。”她还特意把手册里的重点内容,用当地语言标注在旁边,方便农户们理解。
中午,李渊在园区的食堂招待代表团。餐桌上,除了当地的烤玉米、恩希玛,还有苏瑶特意做的番茄炒蛋、青椒肉丝——这是她从国内带来的调料,平时很少做,今天特意为代表团准备,让他们尝尝中国味道。卡隆达尝了一口番茄炒蛋,眼睛一亮:“苏经理,这道菜太好吃了!比我们的烤玉米还香!”
李悦坐在卡隆达身边,把自己碗里的肉丝夹给卡隆达:“叔叔,你多吃点!我妈妈做的菜可好吃了,我爸爸最喜欢吃妈妈做的红烧肉了!”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李渊也笑着点头:“没错,你妈妈的厨艺,比我在部队时吃的炊事班饭菜还香。”
饭后,卡隆达拿出一个布包,递给李渊:“李经理,这是我们西部省农户们的一点心意。里面是我们自己种的棉花,还有孩子们画的画,希望你们能喜欢。”李渊打开布包,里面整整齐齐叠着几匹雪白的棉花,还有几张画纸,上面画着玉米地、农户和中国人手拉手的场景,稚嫩的笔触里满是真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