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 金穗映初心,中非续新篇
清晨六点的赞比亚卢萨卡农业示范园,第一缕阳光刚越过远处的芒果林,就把金色的光洒在连片的玉米地里。李渊踩着沾着露水的田埂走过来,深灰色工装裤裤脚沾了些泥土,手里攥着的玉米穗子颗粒饱满,剥开外皮时,金黄的籽实映着晨光,像撒了把碎金子。
“老唐,这片‘中赞1号’的灌浆期比预期快了三天,你看这籽粒饱满度,今年亩产突破八百公斤稳了!”李渊把玉米穗递给身边的农技员唐伟,声音里带着难掩的兴奋。唐伟接过穗子,用指尖捏了捏籽粒,又掏出测产仪贴上去,屏幕上跳出的数值让他眼睛一亮:“老李,你这改良的种植方案是真管用!之前当地农户还担心雨季涝根,你搞的起垄覆膜技术,硬是把水涝问题解决了,现在他们天天来园子里学,连部落长老都带着年轻人来听课。”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汽车引擎声,苏瑶开着园区的皮卡车过来,车斗里装着新到的农业机械零件和几箱中文农技手册。她停下车,解开系在头上的防晒头巾,露出额角细密的汗珠,浅蓝色衬衫后背已经洇出一片汗渍:“李渊,刚接到卢萨卡农业部的电话,他们想下周组织周边五个省份的农户来示范园观摩,还要请你给做技术培训;另外,国内寄来的玉米种子检测报告到了,各项指标都达标,下批种子下个月就能运过来。”
李渊接过苏瑶递来的检测报告,指尖划过纸上的数据,目光落在“抗病性评级:优”那行字上,嘴角不自觉上扬:“太好了!有了这批种子,明年咱们就能在赞比亚东部的干旱区推广‘中赞2号’,那边的农户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对了,阳阳和悦悦的视频电话你接了吗?昨天悦悦说在学校画了玉米地的画,还说要寄给咱们。”
提到一双儿女,苏瑶的眼神软了下来,她从手机里翻出女儿的画作,屏幕上是一片五颜六色的玉米地,地里站着两个小人,旁边用歪歪扭扭的中文写着“爸爸、妈妈,我想你们”:“接了,阳阳说他这次期中考试数学考了满分,还说等暑假要来赞比亚,帮咱们给玉米浇水。我跟他说这边的玉米比国内的高,他还不信,非要让我拍视频给他看。”
正说着,园区的翻译兼司机卡鲁米匆匆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李经理,苏经理,这是来自赞比亚南部省的邀请函,他们那边遭遇了蝗灾,玉米地受损严重,想请你们去帮忙制定救灾方案,还说愿意派车来接你们。”
李渊和苏瑶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李渊立刻转身走向办公室:“老唐,你先把下周观摩会的资料整理好,重点标注起垄覆膜和滴灌技术的要点;苏瑶,你去准备救灾用的农药和种子,再联系国内的植保专家,让他们远程提供技术支持;卡鲁米,麻烦你跟南部省那边确认路线,我们下午就出发。”
两个小时后,李渊和苏瑶带着救灾物资,坐上了前往南部省的越野车。车窗外的景色从连片的农田变成了稀疏的灌木丛,越往南走,土地越干旱,路边偶尔能看到被蝗虫啃食过的玉米秆,枯黄的叶片耷拉着,像失去了生机的羽毛。苏瑶看着窗外的景象,眉头紧锁:“去年咱们来南部省调研时,这片玉米地还长得好好的,没想到一场蝗灾变成了这样,农户们肯定急坏了。”
李渊握住苏瑶的手,指尖传来温热的力量:“别担心,咱们带了生物农药和早熟种子,只要抓紧时间防治,再补种一批速生玉米,还能挽回一部分损失。等救灾结束,咱们在这边建个植保服务站,教农户们提前预防病虫害,不能再让他们受这种罪。”
傍晚时分,越野车终于抵达南部省的卡富埃镇。镇口早已围了一群人,为首的是镇长老穆萨,他穿着传统的红色长袍,手里握着一根雕刻着玉米图案的木杖,看到李渊和苏瑶下车,立刻快步迎上来,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李经理,苏经理,你们来了!太好了!我们的玉米地……唉,都快被蝗虫吃光了,要是再没有办法,今年冬天大家就要饿肚子了。”
穆萨带着两人走进镇里的玉米地,眼前的景象比想象中更严重——成片的玉米秆只剩下光秃秃的茎秆,叶片被啃得千疮百孔,地里还能看到零星的蝗虫在爬动。几位农户蹲在田埂上,看着受损的玉米地,脸上满是愁容,有的甚至抹起了眼泪。
“穆萨长老,您别着急,我们带来了生物农药,这种农药对人体和环境没有危害,能有效杀灭蝗虫,还不会影响后续补种。”苏瑶从物资箱里取出农药,递给身边的农户,“另外,我们还带了早熟玉米种子,补种后四十天就能收获,能确保大家冬天有粮食吃。”
李渊则拿起铁锹,在地里挖了一个坑,演示起补种的方法:“大家看,补种的时候要注意株距,每株之间保持三十厘米,种下后要浇足水,再覆盖一层薄土,这样种子发芽率更高。我们还会教大家搭建简易的防虫网,以后再遇到蝗虫,就能提前预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