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三十八章 :金穗满田承厚谊,家国情深向新程
赞比亚的旱季来得干脆,连日的晴朗让“中赞农业合作示范园”的玉米田泛着耀眼的金黄,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秸秆,风一吹,整片田野都荡着沙沙的声响,像是在哼着丰收的歌。李渊站在田埂上,手里攥着一把刚摘下的玉米,玉米粒饱满得能挤出浆来,他低头闻了闻,阳光晒过的谷物香气,比任何勋章都让他心安。
“李总!王工程师调试完最后一台收割机了,咱们明天就能开始收割!”技术员小张骑着电动三轮车过来,车斗里装着刚打印好的收割排班表,纸张边缘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姆贝韦大叔带着村里的二十个村民已经在培训学校等着了,说要再跟王工确认下操作细节,生怕明天出岔子。”
李渊拍了拍手上的玉米须,顺着田埂往培训学校走。脚下的土是松软的,踩上去能感受到土地的温热——这是他和苏瑶扎根赞比亚的第十一个年头,从最初的荒草丛生,到如今的金穗满田,每一寸土地的变化,都藏着他们和中赞团队的汗水。
培训学校的教室里,王工程师正拿着收割机的操作模型,给村民们演示如何调整割台高度。姆贝韦坐在第一排,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当地文字,时不时举手提问,连额头上的皱纹里都透着认真。看到李渊进来,他立刻站起身,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李总,我们都学会了!明天保证能把玉米收得又快又好,不浪费一粒粮食!”
“别急,咱们再模拟一遍流程。”李渊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指着排班表上的分组,“明天分五组,每组一台收割机,两个中国技术员带三个当地村民,收割完的玉米直接运到烘干房,可别让露水打湿了。”他顿了顿,看向王工程师,“王工,麻烦你明天盯着点设备运行,要是有故障,咱们得及时处理,别耽误了秋收。”
王工程师点头应下,手里的模型转了个圈:“放心,这批设备经过改良,适应力强得很。再说,我还带了备用零件,就算出点小问题,也能马上修好。”
当晚,示范园的食堂里格外热闹。苏瑶带着厨房的师傅们杀了一头当地村民送来的山羊,炖了满满一大锅羊肉汤,还蒸了刚收获的新玉米。大家围着长桌坐在一起,中国技术员和当地村民用夹杂着英语、汉语和当地语言的混合话聊天,汤锅里的热气裹着笑声,在灯光下氤氲出温暖的模样。
“李总,苏总监,明年我想把家里的十亩地都改成你们的杂交玉米!”村民卡玛喝了口羊肉汤,脸上泛着红光,“去年种了三亩,收的玉米比以前多了两倍,不仅够家里吃,还卖了不少钱,我儿子的学费都有着落了!”
苏瑶笑着给她添了勺汤:“没问题,等秋收结束,我们就派技术员去你家勘测土地,再给你送种子。明年咱们示范园还要扩大种植面积,到时候需要更多村民加入,大家一起赚钱,一起过好日子。”
李渊看着眼前的场景,想起十年前第一次在姆贝韦家喝玉米糊的日子。那时村民们对杂交种子和新技术充满怀疑,连让他们试种都要做很久的思想工作。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找上门来,想要跟着他们种庄稼、学技术——这比任何数据都更能说明,中赞合作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开了花。
深夜,李渊和苏瑶回到宿舍,刚洗漱完,卫星电话就响了。屏幕上跳出“阳阳悦悦”的备注,苏瑶立刻接起,画面里,李阳和李悦穿着睡衣,趴在书桌前,面前摆着一张画满图案的纸。
“爸爸妈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李阳举着纸凑到镜头前,纸上画着一座小房子,房子周围种满了玉米,旁边还画着两个黄皮肤和两个黑皮肤的小人手拉手,“我和妹妹参加了学校的‘国际友谊绘画比赛’,这幅《我们的玉米田》拿了一等奖!老师说,要把我们的画送到市里的展览馆展出呢!”
李悦也抢着说:“妈妈,我在画里还写了‘中赞友谊’四个字,是哥哥教我写的!等你们回来,我要把奖状给你们看!”
苏瑶的眼眶瞬间红了,她抬手擦了擦眼角,声音带着哽咽:“阳阳、悦悦真棒!爸爸妈妈为你们骄傲!等秋收结束,我们就回家,到时候带你们去游乐园,还带你们吃最喜欢的糖醋排骨。”
李渊凑到镜头前,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心里既温暖又愧疚。这些年,他和苏瑶在非洲忙着示范园的事,陪孩子的时间少得可怜,孩子的成长点滴,大多是通过视频电话得知。可孩子们从未抱怨过,反而把他们在非洲的工作当成骄傲,还主动向同学宣传中赞友谊——这份理解,比任何支持都更让他有力量。
挂了电话,苏瑶靠在李渊肩上,轻声说:“等这次秋收结束,咱们回家多待几天吧,陪陪孩子,也看看爸妈。”
李渊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她掌心的温度:“好,咱们把示范园的后续工作安排好,就回家。对了,国内的农业大学联系我了,说想来咱们示范园考察,还想和赞比亚的农业学校合作办学,培养更多农业技术人才。等他们来了,咱们可以好好聊聊合作细节,让中赞农业合作的路走得更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