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 :雨润青苗连山海,情牵家国共前行
赞比亚的雨季总来得猝不及防,清晨还晴朗的天,转眼就被厚重的云层覆盖,豆大的雨点砸在“中赞农业合作示范园”的玻璃温室顶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李渊站在温室中央,手里拿着测土仪,正仔细记录着土壤湿度数据——再过半个月,培育的抗旱玉米就要移栽到田间,这场及时雨虽解了旱情,却也得提防土壤积水影响根系生长。
“李总,苏总监从卢萨卡回来了,还带了个好消息!”技术员小张顶着雨跑进来,雨衣上的水珠顺着衣角滴落,在地面晕开一小片湿痕,“国内的农机企业把咱们订的便携式收割机送来了,还派了工程师过来调试,说是能帮咱们赶上秋收!”
李渊放下测土仪,眼中闪过一丝欣喜。去年秋收时,示范园的玉米成熟后,全靠当地村民手工收割,效率低还容易浪费。他和苏瑶多次联系国内企业,终于敲定了这批收割机,如今设备提前送达,无疑给即将到来的丰收加了层保障。“走,去看看!”他抓起搭在椅背上的工装外套,快步跟着小张向外走。
温室门口,苏瑶正和一位穿蓝色工装的中年男人交谈,对方手里拿着一本设备说明书,时不时指着停在不远处的三台收割机比划着。看到李渊过来,苏瑶笑着招手:“李渊,这位是国内农机厂的王工程师,专门来帮咱们调试设备的。”
王工程师握住李渊的手,力道沉稳:“李总,久仰大名!之前在厂里就听说你在赞比亚扎根十年,把荒地改成了示范园,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他指了指身后的收割机,“这批设备针对非洲的土壤情况做了改良,操作简单,当地村民学上一两天就能上手。”
李渊点点头,目光落在收割机侧面印着的“中赞合作”字样上,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十年前,他刚从部队转业来赞比亚时,示范园连台像样的农机都没有,播种、施肥全靠人力;如今不仅有了现代化温室,连收割设备都能实现“量身定制”,这背后是两国企业的通力协作,更是中赞友谊一步步深化的见证。
“王工,辛苦你跑这一趟。”苏瑶递过去一瓶矿泉水,“咱们先去办公室坐坐,我把这半年的作物生长数据给你,看看收割机还需要做哪些调整。”
几人刚走进办公室,桌上的卫星电话突然响了,屏幕上显示着“国内家里”的备注。苏瑶快步接起,电话那头立刻传来李阳兴奋的声音:“妈妈!我和妹妹在学校的‘国际文化日’活动上拿了一等奖!我们做的非洲主题手抄报,老师说画得特别好,还让我们给全班同学讲你们在非洲的故事呢!”
“阳阳真棒!”苏瑶的声音瞬间柔和下来,眼角弯起笑意,“那你给同学们讲了妈妈和爸爸种玉米的事吗?”
“讲了!我还说非洲的小朋友现在能吃到很多玉米,都是爸爸妈妈和中国叔叔阿姨一起种的!”李阳的声音带着孩子气的骄傲,“妹妹还把你寄回来的非洲小木雕送给了老师,说这是中赞友谊的礼物!”
一旁的李渊凑过来,对着电话轻声说:“阳阳,爸爸和妈妈很快就能回家了,到时候给你和妹妹带非洲的斑马玩偶,好不好?”
“好!”电话那头传来李悦清脆的声音,“爸爸,我还要听你讲和非洲叔叔一起修灌溉渠的故事,上次你还没讲完呢!”
挂了电话,苏瑶看着李渊眼中的温柔,忍不住笑道:“你呀,每次跟孩子打电话,语气都软得像棉花。”
李渊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平时陪他们太少了,也就打电话的时候能多跟他们说说话。对了,王工,咱们的收割机调试好后,能不能让当地村民也来学学?我想趁着秋收前,办个农机培训班,让大家都能掌握新技术。”
王工程师立刻点头:“没问题!我这次还带了设备操作手册的双语版本,就是为了方便当地村民学习。咱们可以把培训班设在示范园的培训学校,我来负责讲课,你们派技术员帮忙翻译,保证大家都能学会。”
接下来的一周,示范园里热闹非凡。白天,王工程师带着当地村民和中国技术员一起调试收割机,从操作流程到日常维护,手把手耐心讲解;晚上,培训学校的教室里灯火通明,村民们拿着双语手册,围着中国技术员提问,时不时还会分享自家种地的经验,教室里的讨论声此起彼伏。
当地村民姆贝韦学得格外认真,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他之前种了半辈子地,全靠人力,第一次见到能自动收割玉米的机器,眼里满是好奇。“李总,有了这机器,咱们秋收再也不用熬夜了!”姆贝韦拿着操作手册,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我要把学会的技术教给村里的人,让大家都能用上好设备!”
李渊拍了拍他的肩膀:“姆贝韦,这就是我们办培训班的目的。技术不是用来藏着的,是用来分享的,只有大家都掌握了新技术,才能种出更多的粮食,过上更好的日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